治疗急性心梗后室间隔穿孔,国产医疗器械有了新方向
来源: 医疗器械创新网 2022年01月17日 15:32

众所周知,急性心梗是中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梗的机械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穿孔(VSR)、乳头肌断裂或功能障碍、心室游离壁破裂(VFWR)、室壁瘤、动态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和右心室衰竭。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致命性极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多发生在急性心梗后一周内,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突发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预后差。该并发症的报道最早由Latham医生于1847年发现。在溶栓时代之前,其发生率约为1%-2%,此后降至0.2%。据数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室间隔穿孔第1天的死亡率可达 25%,2周时死亡率80%,第1个月时死亡率高达94%。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针对该病种较多采用外科手术或心脏封堵装置来采取相应治疗。

常见的治疗三种手段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并发的室间隔穿孔常见的有三种治疗手段:

1、外科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同时合并以下情况者,应首选外科手术修补:例如并发室壁瘤;冠状动脉病变较重,适合外科搭桥;存在瓣膜病变、适合换瓣手术;病情特殊不能接受X线辐射;室间隔穿孔直径较大,封堵伞难以覆盖;穿孔位置不适宜进行内科封堵治疗等情况。

2、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有以下情况首选内科介入封堵:合并单支病变或支架置入术后晚发穿孔;年龄较高或拒绝接受外科手术;室间隔穿孔直径:一般报道破裂孔直径应≤20mm;为外科手术做准备或外科手术后残余瘘。

3、内科保守治疗是基础治疗,无论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都是在内科药物治疗、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都离不开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解决室间隔穿孔的血流动力学问题。

但目前对于外科修补手术与经导管封堵术在治疗效果方面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综上所述,AMI合并VSR行外科治疗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各具特点,目前指南仅仅建议:AMI合并VSR应采用急诊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及标准尚无统一意见。目前国内外专家认为急性期由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决定治疗方案。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建议首选外科手术,但是由于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通常是在药物治疗和机械装置辅助下,如果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可观察2~3周后进行封堵。

封堵器的技术已趋于成熟 但选择是关键

基于既往临床研究,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封堵器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trial-septal-defect occluder,ASDo)、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muscular-ventricular-septal occluder,mVSDo)和新近由Amplatzer封堵器改进的专用心梗后室间隔穿孔封堵器(post-infarction mVSDo,PimVSDo)等。

所选封堵器的尺寸要显著大于穿孔实际直径。一般认为,心肌梗死急性期行介入封堵治疗,选择封堵器的直径应该是穿孔直径的2倍或至少超过10mm,以避免因室间隔穿孔周围组织继续坏死或瘢痕化引起残余分流或分流增加以及由于封堵器移位造成栓塞等并发症。心肌梗死慢性期行介入封堵治疗,选择封堵器的直径应高于穿孔直径4~7mm。但何种封堵器是治疗VSR的最佳选择尚无定论。

随着封堵装置及内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外圣犹达占据全球市场第一大份额,国内拥有封堵产品注册证的有先健科技、北京华医圣杰科技、上海形状记忆(乐普医疗子公司)三家,共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以上,我国心脏封堵器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其中先健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先心封堵器供应商、金砖四国第一大供应商。

同时,这一领域的市场体量或许较小,但仍有很多医疗器械企业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研究,希望能给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据悉,经皮缝合室间隔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可作为特定患者手术修补的替代治疗方法或用于危重患者的急性稳定。此外市面上还有一款三腔双球囊导管技术针对急性期的过渡治疗,留置体内封堵,急性期后取出,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这些创新技术虽然由于研究数据有限,还未能有较大突破,但新的方式与方向或许会让这一小众领域医械产品有全新的发展。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