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药耗追溯码、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医疗服务价格、医保耗材目录、设备带量采购等多项新规将执行,规范化、创新性的医疗领域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01
7月1日起,进入“无码不结算”时代
6月30日,国家医保局提示,7月1日起,买卖所有药品都要扫“药品追溯码”,无码医保不结算。
根据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要求原则上,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对此前已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列入“无码库”管理,暂可进行医保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
据观察,耗材追溯码的相关工作也在推进中。
自去年4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就在全力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工作。药品耗材追溯码相当于是药耗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追溯码工作的铺开,对于打击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耗材被串换销售等问题,将有明显助益。
今年,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其中,追溯码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部门以追溯码异常线索为重要抓手,开展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专项行动。
02
7-12月,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全面推进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从2025年7月到12月,将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工作。2025年要完成全国80%统筹地区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改革。
医保即时结算改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优化资金流转、提升服务效率的核心举措,也是今年医保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解决传统“后付制”下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大、医药企业回款慢的问题。
国家医保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300个启动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已累计拨付医保基金3001亿元,与此同时,29个省份的284个统筹地区已预付医保资金763亿元。截至5月6日,已推进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达到77%,覆盖定点医药机构36.18万家,其中定点药店20.70万家,改革速度超预期。
03
医院价格多地调整
放射检查类、放射治疗类、超声类…
7月1日起,全国多地医疗服务价格新规将执行。
山东将执行器官移植、临床量表评估、护理、综合诊查、放射检查等5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规。
江苏将执行新版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
青海将调整放射检查类、放射治疗类、超声类、综合诊查类、中医特殊疗法类、中医骨伤类以及麻醉类共七大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河北将规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要求,将X线摄影成像、CT平扫、CT增强、MR平扫、MR增强、PET/CT局部、PET/CT躯干等7类项目价格调控到国家医保局治理阶段性预期目标范围内。
此外,河南将于7月10日起执行新的护理类、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疗法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整体来看,此轮价格调整中,对以设备物耗为主或历史价格偏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予以下调,而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或历史价格偏低则予以增加。以服务产出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规范正在形成。
预计接下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还将继续推进,新的服务价格将陆续落地。
04
贵州正式实施医保耗材目录
贵州省医疗保障局印发《贵州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试行)》,该目录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贵州综合考虑医用耗材的功能作用、临床价值、费用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该省医保政策的延续性等因素,以“国家医保局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为基础,采用准入法制定《医用耗材目录》,实行“三级分类+通用名+材质特征”(15位编码)管理,确保目录规范、统一。
目录内医用耗材统一按乙类管理,先由参保人员个人自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先行自付比例暂按各统筹区现行政策执行。目录内医用耗材实行按类别、按码对照支付,不区分企业。
目前,耗材支付管理正在持续优化。为转变过去耗材编码杂乱、不统一、不便于监管的问题,国家层面推进医用耗材分类和代码统一,并要求逐步实行医保通用名管理。
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各省应按准入法完成制定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对于通用名管理较为成熟的耗材类别,国家将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医保目录,并逐步扩大国家目录涵盖的耗材类别范围。
05
医疗设备带量集中采购
浙江财政厅发布《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浙江省政府采购带量集中采购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指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据文件,采购需求客观、明确且规格、标准统一的项目可以组织开展带量集中采购。涉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货物和服务项目,汇总预算金额超过400万元(含)的,鼓励实施带量集中采购。
带量集中采购主要采用统采分签模式,是指将不同预算单位已落实预算资金,需采购同一品目的货物、服务,由牵头单位合并需求后统一采购,不同预算单位再分别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各自支付资金。
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县和部门探索统采统签的集中采购模式。
目前,设备集采的扩围趋势已较为清晰。今年以来,规模性的批量采购在全国多地开展,设备采购的议价能力提升,整体价格逐步走低。此外,设备招标监管趋严,以往这一领域较多存在的灰色空间,长期来看将逐步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