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三甲订单:只要国产医疗器械
来源: 赛柏蓝器械 2022年08月09日 14:49
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阵营的对垒中,大三甲是主战场。政策扶持和降本控费需求下,国产企业正向主流市场进发。



2300万医疗设备,拒绝进口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招标公告,采购共2300万的高端医疗设备,标注拒绝进口。

公告称,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预算2300万采购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表示不接受进口产品。
医院官网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1996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是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全方位开展肿瘤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国家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

年门诊量84万余人次,年出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台次。拥有多台能完成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和旋转调强放疗的直线加速器、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与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肿瘤射频热疗设备、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二代宝石能谱CT、3T高场强功能成像 MRI、PET-CT、全院级PACS-RIS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国内顶级医疗机构,也逐步开始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例,5月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300万,采购DSA及配套设备,明确标注“非进口产品”。

顶级大三甲对于国产设备的倾斜,正在一步步加深。



进口论证已成入院“关卡”






除明确标注“不允许进口”之外,专家论证环节同样是进口产品入院关卡之一。

日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发布了一则关于巡察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公布了2021年10月26日至11月26日的巡察整改进展情况。其中重点提到,在设备采购方面,个别项目未进行进口论证项目允许进口产品投标。

通报显示,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整改,一是设备科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理解,规范采购流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进口产品论证及采购需求论证;未进行进口产品论证,不允许进口产品参与投标。

在这份通报发出的三个月前,福建省福州市卫健委发布一份巡察通报。
 
内容提到,针对“对群众反映的使用进口耗材造成诊疗负担重等民生问题重视不够”问题,印发《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医院医用耗材使用情况调查的通知》,对市属各医院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开展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整改要求。
 
组织专家到市二医院、肺科医院开展医用耗材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督查,针对两家医院存在的“大量使用进口耗材”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和要求。
 
督促指导市二医院、肺科医院进一步规范医用耗材特别是进口高值耗材使用的审批、知情、监督等工作,促进进口高值耗材使用比例逐步下降。

医疗器械营销管理专家王强分析,除福建之外,广东、安徽、陕西、四川等多个省份已陆续要求部署相关举措,进口论证已经成为进口产品进院的最紧要关卡。



国产化政策下的“鲶鱼效应”






虽然政策对国产品牌的扶持不断加强,但国产和外资的处境并非是二元对立。

日前,财政部就《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支持本国产业。其中指出,除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外,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中国境内生产产品达到规定的附加值比例等条件的,应当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受评审优惠。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去年10月25日,财政部在官网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其中提到,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这里提到的“境内生产”已成为国产和外资企业两者的共同“入场券”。在政策扶持大环境下,“国产化”的鲶鱼效应正逐渐显现。

器械行业资深从业者Grace表示:“在政府限制进口之前,其实很多价格战的打法已经把进口械企逼到墙角了,他们的应对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国内建厂,获得国字头的注册证。”
 
而外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获得国字头注册证后,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国产”的身份。

“外资企业把工厂搬到国内,一个是规避成本,提升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在部分地区被认作是国产医疗器械,因为它在中国生产。”王强分析。

各地在落实政策时也会有自己实际的考量,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进口企业进来投资建厂。而对于进口论证方面的国产定义,目前尚未有清晰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国产和外资的较量正从二元走向多元,而答案就藏在下个周期中。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