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被冤杀!被美国制裁的4家国内企业终于浮现,葛兰尚能饭否?
来源: 瞪羚社 2021年12月17日 17:02

美国制裁国内生物科技公司传言发酵,药明系为首的CXO带头领跌,带动医药生物板块集体下挫,虽然悲壮,但这一幕却有点似曾相识。

往往伤人最深的不是股民眼中“如狼似虎”的外资,反而恰恰可能是“自己人”,在CDMO宇宙龙头药明生物近5日的龙虎榜单里,“深港通”、“沪港通”赫然是卖空最多的两个席位。

“谁是卧底”?

这样的局面,或许是某些基金乐于见到的,三季度以来,国内的基金医药持仓比降为2020年来的低点,目前处于显著低配状态。截至9月30日,基金医药生物行业持股数量为221家,环比减少142家;持股总市值为4839亿,环比减少3372亿,是持仓市值减少最多的行业。

由于海外消息很难在短时间内求证,部分资金利用海外和国内的信息差进行砸盘早已是“惯犯”,港股这种T+0市场是“重灾区”,并且屡试不爽。

最典型的一个做空案例是国内的一家Biotech开拓药业。

2021年9月24日,海外几则未经证实的消息传言在国内发酵:其一是开拓药业普克鲁胺根本未被乌拉圭政府批准EUA,其二是普克鲁胺在巴西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被海外媒体质疑违规和欺诈;由于开拓药业的估值支撑主要来自于普克鲁胺新冠适应症的市场前景,这几条消息成为卖空资金制造市场恐慌情绪的“利剑”,开拓药业在盘中一度大跌40%,尽管公司紧急澄清,但当天收盘仍然下跌了25.6%。

01 被制裁的公司浮出水面,不是CXO

今天,被制裁的4家中国药企终于得到了曝光,可以说和CXO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并不是昨天传闻中的“药明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迈瑞医疗”。

据美国之音报道,被美国制裁的四家中国公司分别为,武汉远成共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迅精化学有限公司、河北环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河北艾豚商贸有限公司,均与国内已上市公司无关。

查询后发现,这四家公司和原料药行业高度相关。

本次促使美国实施制裁的矛头指向 —— 止痛药物滥用(芬太尼),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去年有超过10万名美国人因滥用药物而死亡。

据法新社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药物成瘾者转向从国外在线购买更便宜的药物,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让美国更容易打击外国毒贩。国务卿布林肯在一项声明中说,这一制裁行动“将有助于阻断使合成阿片类药物及其前体化学品能够进入美国的全球供应链和金融网络”。

这和中国实体又有何关系?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资深官员提到:因为中国是许多合成阿片类药物原料的发源地,美国借此来“传达一个信号”。

这不免有点滑稽。

另外,也有相关的自媒体账号指出:与芬太尼相关的管制药物沾边的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人福医药、恩华药业、司太立等。

实际上这几家公司相关产品几乎没有出口美国的业务份额,并且2019年4月1日中国宣布将把一切芬太尼类药物列为管制品,所有芬太尼相关的物质都将纳入毒品管制范畴,利空可真是“莫须有”。

唯一利好的可能是一些临床上潜在有可能对常见的芬太尼、地佐辛等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替代的、安全窗更长及成瘾性低的高效创新药品种,比如海思科准备NDA的HSK-21542、美国Cara公司的CR845。唯一利好的可能是一些临床上潜在有可能对常见的芬太尼、地佐辛等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替代的、安全窗更长及成瘾性低的高效创新药品种,比如海思科准备NDA的HSK-21542、美国Cara公司的CR845。

02 葛兰的信徒们,还好吗?

“顶流”医药基金经理,中欧医疗健康的操盘人葛兰去年一度成为医疗板块的投资风向标。

据界面、Wind统计,12月15日,名称中含有“医药/医疗”字眼的基金共计138只,规模合计为2837.37亿元,其中单日净值跌幅超过4个点的基金更是超过了20只。

在经历了昨天的板块暴击后,无疑给原本寄希望于今年“回本”的中欧基民们泼上了一盆凉水,今年以来中欧医疗健康回报率为-4.92%,有些不尽人意。

不过,也有“信徒”选择了逆市抄底,昨天下午三点前加仓了医药主题基金,当事人称:“我相信基金经理的专业性,既然葛兰在三季报中都说了,坚定地长期看好创新药、医药服务等个股,并且维持高仓位运作,那我就会选择逢低加仓。”

12月15日单日跌幅位于前20位的医药/医疗主题基金明细

CXO被冤杀!被美国制裁的4家国内企业终于浮现,葛兰尚能饭否?

不得不说,国内的医药顶流基金经理对CXO有“畸形的爱恋”,回看医药女神管理的两只基金,更是把这种风格展现到极致。

两只基金中,中欧医疗健康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6家CXO公司,占基金净值比例总和为42.09%;中欧医疗创新则是更为夸张,十大重仓股有8家CXO公司,占基金净值比例总和为51.28%;

基金业绩与CXO板块表现高度相关,说其是半个CXO的ETF,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反驳。

不过令人讽刺的是,不买“卖水人”,又能买谁?

CXO至少只是因为行业业绩增长未超预期,以至于估值扩张难以为继,只能防守用时间进行估值消化,人家至少带有政策免疫属性。而在“大棒加萝卜”的背景趋势下,医疗器械沾点集采预期就躺倒,医疗服务还需要担心DRGs/DIP的控费影响,集采后仿制药没得玩,创新药则是要担心医保谈判,话说貌似只有中药是集采免疫了,或许未来将迎来重大机会?

饱受下跌行情摧残、风声鹤唳的医药板块,当前的市场生态过于脆弱,医药基金经理们继续抱住CXO也只是守成之举,想用时间换空间,可基民们耐得住寂寞吗?

或许医药行业下一轮行情的开端,在于被杀的最恨的低估创新药、器械企业。

结语:医健行业的惯性下挫也许还未到终点,但古人有云:“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所有外界的噪音都是客观因素,最终公司们能否走出阴霾,依旧需要用实打实的业绩来说话,因为市值的主观构成因素只有两个:净利润和估值,公司无法改变市场的情绪,但是可以直接通过优良的业绩让市场闭嘴。

毕竟,自己强,才是真的强。

芯片行业如此,医健行业亦是如此。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