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医学影像巨头联影医疗再次面临限售股解禁的市场考验,但这次的情况与2023年的巨额解禁已有不同。”
8月22日,联影医疗将迎来2.31亿股首发限售股解禁并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28.01%,占解禁前流通市值的38.91%。这是公司自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以来的又一次重要解禁。
此次解禁涉及的股东包括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影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上海影智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根据公告,这些限售股的锁定期为36个月,所有限售股股东均严格履行了承诺,未发生因利润分配、公积金转增导致股本数量变化的情况。
历史重演?本次解禁与2023年有所不同
这不是联影医疗第一次面临大规模限售股解禁。2023年8月22日,公司曾迎来一次巨量解禁,当时有5.39亿股上市流通,占总股本的65.44%,解禁市值超过670亿元。
那次解禁导致公司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跌超18%,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为稳定股价,联影医疗迅速推出了不超过8亿元的回购计划。
与2023年相比,本次解禁规模明显较小,解禁市值也大幅降低。这一差异可能减轻对股价的冲击压力。
业绩韧性,2025年Q1扣非净利润增长26%
相对于解禁的压力,联影医疗的业绩表现则展现出一定的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8亿元,同比增长5.42%;归母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1.87%。
更值得关注的是,扣非净利润达到3.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09%。这一数据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在增强。
公司在此期间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01%,达到5.68亿元,占营收比例的22.92%。这表明联影医疗正持续投资未来竞争力。
分析人士指出,扎实的基本面是应对解禁冲击的最佳缓冲。相比单纯依靠市场情绪支撑的公司,联影医疗的业绩表现为其股价提供了相对坚实的支撑。
机构视角,分析师看好长期发展前景
国信证券近期发布研报,认为联影医疗作为中国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将继续受益于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和全球化拓展三大核心逻辑。
分析师指出,政策支持高端医疗设备发展,国产替代加速。随着2025年以来设备更新项目的加速落地,医疗设备招投标显著回暖,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复苏。
产品方面,联影医疗已构建了覆盖CT、MR、MI、XR、RT等领域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品矩阵,并成功推出超高场强磁共振、数字化PET-CT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产品。
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提供新增长空间
海外拓展是联影医疗的重要增长战略。公司目前海外收入占比约20%,正处于加速拓展全球版图、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
联影医疗制定了“高举高打”的全球化战略,凭借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公司高端影像设备已成功进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以及众多新兴市场。
2024年海外营收22亿元,同比增长34%。高端机型在全球签单近300台,海外毛利率达47%,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
挑战仍存,行业竞争与费用管理需关注
尽管前景可观,但联影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公司需要应对招投标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失败、竞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风险。
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为8.24亿元,同比增长55.9%。会务费及业务招待费达到9383.73万元,相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62.2%。
这些数据曾引发市场关注和质疑。事实上,早在公司申报上市期间,上交所就在审核问询函中就销售费用中会务费和招待费的合理性进行过问询。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股东总户数为2.14万户,较2024年末增加了3165户,增幅17.32%。户均持股市值由2024年末的570.19万元下降至469.04万元,表明散户投资者增多。
从两年解禁情况对比看,本次解禁规模明显小于2023年。
回顾2023年8月22日解禁后,联影医疗股价在短期内虽承压,但随后逐渐回暖。机构投资者似乎更加冷静。
解禁从来不是公司价值的终结者,只是市场流通性的调节器。随着国内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带动招标回暖,加上海外市场扩张加速,联影医疗的长期价值仍需看基本面。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