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HistoSonics宣布完成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超额融资。
这家以声波机械能量治疗(Histotripsy)技术闻名的美国公司,在过去半年间连续完成三笔资本动作——先是被曝出25亿美元的收购传闻,后以22.5亿美元完成财团控股,如今又获得新一轮资金加持。
这笔融资的领投方包括彼得·蒂尔(Peter Thiel)旗下的Thiel Bi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个人投资公司Bezos Expeditions,以及Wellington Management等顶级机构。
在多数医疗科技企业仍在为上市窗口犹豫之时,HistoSonics的融资节奏显得异常坚定。
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资本故事,更是一场关于“声学外科”价值重估的注脚——它反映出资本市场正在重新审视非热消融技术在未来外科体系中的位置,也揭示了医疗技术投资重心的一次方向性迁移。
HistoSonics的过去一年,几乎可以用“资本剧本的反转”来形容。
5月,美敦力、GE医疗、强生等潜在收购方被曝出正以约25亿美元估值洽谈收购;
8月,公司宣布由K5 Global、Bezos Expeditions和Wellington Management等财团完成22.5亿美元控股交易,继续保持私有化运营;
10月,再度完成2.5亿美元增长融资,原财团继续加码。
从“被收购”到“主动加速”,这家公司在半年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它不再是巨头收购名单上的一项资产,而是一个被资本集体押注的独立技术平台。
HistoSonics首席执行官Mike Blue解释道:“我们选择保持独立,不是为了追求估值,而是为了加快Histotripsy在更多疾病领域的临床落地。”
这句话道出了公司背后的判断——当一项技术足以重构治疗方式时,资本并不是“退出”的终点,而是“加速”的起点。
在融资趋冷的2025年,HistoSonics能以超额认购的形式完成增长轮,也说明非热消融这一赛道正被重新理解。
它不只是影像或能量设备的进化,而是一场关于“外科是否还需要切口”的新问题。
HistoSonics的核心技术——Histotripsy(组织声波治疗),源于密歇根大学Zhen Xu团队2001年的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听起来像是一种“声学打磨”:通过高振幅、超短脉冲的聚焦超声,在靶组织中产生“气泡云”,利用气泡坍塌时的瞬间机械冲击力,将目标组织直接“碎解”为液态。整个过程不依赖热能,不穿透皮肤,不接触病灶。
Edison系统是全球首个基于这一原理获FDA De Novo批准的医疗设备。它以机器人手臂为执行主体,结合CT与实时超声导航,实现三维靶向;医生只需在屏幕上设定区域,系统便能自动调整焦点、能量与路径,完成治疗。
与传统的射频或微波消融不同,Histotripsy没有热扩散,也不会造成碳化;与手术切除相比,它几乎零创伤、不需麻醉;而相较放疗,它又没有电离辐射的累积风险。
正因为此,它在“可达性差、并发症高”的肝脏、肾脏、胰腺等复杂器官中,展示出了极高的安全边界。
技术层面的意义在于:
HistoSonics用机械能重新定义了“能量外科”的边界。
它把手术、影像与声学整合为一个平台闭环,让治疗从“刀与热”的范式中脱离出来。对投资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系统性可迁移的治疗机制——这是资本评估中最稀缺、也最值钱的部分。
任何一个新技术最终都要在临床里被定义。
对于HistoSonics而言,真正让它从“概念公司”变成“临床平台”的,是过去两年不断累积的试验节点。
2023年10月,Edison系统获得FDA De Novo批准,用于治疗肝脏肿瘤,成为首个在全球获批的Histotripsy设备。这不仅确立了监管层面对“机械消融”这一新机制的认可,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非侵入治疗路径被正式纳入医疗体系。
紧接着,公司启动了针对肾肿瘤的关键临床研究——HOPE4KIDNEY(NCT05823597)。
这项研究覆盖美国13家医疗中心,招募68名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早期肾脏肿瘤患者,主要终点是术后30天的肿瘤完全消融率。
截至2025年6月,所有患者已完成入组。研究显示,Histotripsy能够在无需麻醉和穿刺的情况下实现精确靶向,对肾功能的影响极小。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研究者William C. Huang博士评价:“这种非侵入方式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保肾’与‘去瘤’可以同时实现。”
对于老年或伴多病共存的患者群体,这句话意味着更多的选择空间。
目前,HistoSonics已在胰腺、前列腺等方向启动新研究。
在胰腺癌的早期试验中,Edison系统的12个月局部肿瘤控制率达到90%。
随着适应症的扩展、数据的累积,Histotripsy正逐步形成一条从肝到肾、再到胰腺的纵向验证路径。
这种路径的意义在于:
它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多器官共用平台”的可复制模型。正是这种模型,让HistoSonics从一家设备公司,变成了一个可以持续扩展的治疗体系。
HistoSonics的资本故事几乎是一部完整的“投资人关系史”。
早期由强生创投(JJDC)参与,帮助公司完成产品从研发到D轮融资的过渡;
随后,美敦力、GE医疗、强生等潜在战略方相继传出收购意向;
但最终完成控股的,却是一支由K5 Global、Bezos Expeditions、Wellington Management为核心的财团——其中不乏硅谷科技背景与长线基金。
这背后的分化,恰恰揭示了资本的两种逻辑:
战略型资本看重“协同”:它希望把Histotripsy并入自己的产品线,形成影像—消融—导航闭环;
而财团资本看重“范式”:他们赌的是技术在更长周期内重塑外科的潜力。
K5 Global联合创始人Bryan Baum在声明中说:“我们认为,HistoSonics已站在医疗下一场技术革命的入口。”
这句话并非溢美,而是一种资本判断。
在过去十年中,医疗领域少有能同时满足三重特征的公司:
具备独立治疗机制(非热、非侵入);
有明确的可复制平台(多器官扩展);
具备真实临床反馈与早期商业放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放弃25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后,HistoSonics仍能以2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控股交易,并在两个月后获得2.5亿美元追加融资。
从资本的角度看,HistoSonics并未“退出”,而是在延长自己的估值曲线。
它的管理层选择了类似Intuitive Surgical当年的路径——延后IPO,换取更高的独立估值与产业话语权。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成为2025年医疗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非上市独角兽之一。
资本的热度最终都要回到现实世界里,看设备能否真正“跑起来”。在过去一年里,HistoSonics的商业化推进速度,几乎与它的融资节奏同步。
截至2025年中,Edison系统已在美国超过50家医疗中心部署,累计完成约2000例肿瘤治疗。公司计划在年底前新增50台设备。对于一家仍处于私有化阶段的企业,这样的放量已十分罕见。
在欧洲,英国剑桥大学医院(Addenbrooke’s Hospital)率先建立了首个Histotripsy治疗中心,德国和意大利的落地计划正在推进中;在亚洲,日本成为首个启动注册申报的国家。
商业化落地的另一关键,是医保支付。
今年,高盛蓝十字蓝盾(Highmark Blue Cross Blue Shield)在纽约、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和西弗吉尼亚四州正式放行Edison系统用于肝脏肿瘤治疗的商业保险支付,覆盖人口超过700万。
这意味着Histotripsy首次被纳入真实的支付体系,从“创新治疗”正式进入“临床选项”。
医保体系的打开,比资本融资更具象征意义。
它让“非热、非侵入”的声学治疗从医院实验室走进了患者选择清单,也为企业建立了长期营收模型——从研发公司转变为可持续经营的医疗服务平台。
对行业而言,这一刻标志着非热消融技术真正完成了从科学概念到医疗场景的迁移。
HistoSonics不再只是一个“估值高”的公司,而成为全球能量外科体系里的一块新基石。
在HistoSonics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融资故事,更是一种外科技术的“再定价”。
过去十年,资本在手术机器人、能量消融、影像导航等多个方向反复追逐,但大多集中在“提高手术精度”的层面。Histotripsy的出现,则让资本开始押注“是否还需要手术”这个更底层的问题。
它的价值,不在于取代谁,而在于开辟出一个无需切口的治疗区间——一种新的医疗语法。
这也让2025年的一系列交易,具有了更广泛的产业意义:
它让“声学外科”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主流资本讨论;
它提示全球医疗器械公司,平台化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单一产品,而在能否跨越多个疾病领域;
它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创新路径——以独立技术范式构建估值锚,而非依附传统分类。
在能量手术不断细分的今天,从热到冷、从切开到声波,技术与资本正同步进入一个“去侵入化”的周期。
这场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HistoSonics已让世界看到:
外科的未来,可能不在刀口,而在声场之中。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