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被美封杀,医疗器械还会远吗?
来源: 思宇医械观察 2020年08月10日 10:14

前言

 

近日最热的新闻,莫过于过去2年在全球化道路上狂飙突击的字节跳动,继中兴、华为之后,成为美国政府下一个试图绞杀的中国企业。在过去的2周里,这家曾获誉为“最有希望挑战美国互联网全球霸权”的中国公司,历经“威胁关停”、“断尾兜售”、“叫停出售”、“有条件准售”等一系列夸张闹剧,赫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美国政府一场披着国安外衣的公然抢劫。时至发稿日,这场闹剧究竟将走向何处,尚无定论。


不过,乱局之中的医疗器械人们,除了同国人们一起义愤填膺,讨论对策,也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城门失火,必会殃及池鱼。距离美政府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刀之日,恐也不远矣。


一、被美打击的目标有哪些特点?


远的不说,只看近30年。纵观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历史,历数因各种理由遭到美政府指控的外国顶尖企业,从日本日立、东芝,到德国西门子,再到法国阿尔斯通,乃至最近中国的中兴、华为、字节跳动,细细观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打击的目标,有着一条清晰主线,一般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首先,目标行业:多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如日立、东芝所处的电子业,阿尔斯通所处的的高端基础设施行业,西门子、中兴、华为所处的通信业,以及字节跳动所处的互联网行业,无一不是当时代“水与空气”级别的战略行业

 

其次,目标企业:多为行业内已经超越或正在严重挑战美国企业主导权的新兴力量。说白了,就是美国企业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快玩不过、美国人自己觉得未来迟早要输的情况

 

最后,目标产品:多为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且大多涉及信息技术。

              

二、为什么医疗器械行业也会成为被美开火的对象?

 

医疗器械,或多或少,满足以上3个条件。

 

从行业角度,虽然医疗器械表面上似乎不像TMT、高端基础设施那样关乎国家命运,但自从2015年奥巴马政府提出“精准医疗”国家战略后,医疗器械行业一直在国策层面受到高度重视。再加上最近美国国内最近绵延不休的新冠疫情,已让各类医疗器械的地位上升到了国家储备资源的高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医疗器械都会是未来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

 

从企业角度,尽管全球范围内,美国医疗器械企业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走在弯道超车的快车道上。

 

而从产品角度,医疗器械未来的方向之一,毫无疑问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器械”。在此领域,中国企业在诸如手术机器人、肿瘤治疗等领域,已隐然有“后发先至”之势。

 

或有人说,即使医疗器械满足以上3个标准,美国政府恐也没有对这个行业“开火”的充足理由。毕竟,像通讯、互联网这种行业,一旦失去主导权,的确有国家完全受到他人拿捏的危险。但把同样的帽子扣到医疗器械企业头上,未免牵强。

 

如果你这么想,可能真的低估了美国政府的艰难处境。在世界领导权渐不如往日的大背景下,一个失意而焦虑的政治实体,做出什么事情,都不意外。据CNN在2020年6月17日的报道,美司法部公布消息称,经过相关检测和临床使用,发现中、俄、泰、土等多国出口或者捐赠的口罩、呼吸机、防护服、体温计等医疗器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准备进行相关索赔。

 

疫情之下,对于进口或捐赠产品的质量标准给与一定程度的宽限与豁免,无疑是公认的基本操作。在此背景下,美政府还要索赔,不啻为卸磨杀驴之举。

 

一言以蔽之,在疫情加重、经济下行、必须转嫁国内压力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可以在自己一手建构起来的世界秩序里胜出。退群、逾矩必将成为美国政府新常态,而随着他们越来越不按套路出牌(unpredicable),任何毁三观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三、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可能会受到哪些影响?

 

那么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可能会受到哪些影响?细细度之,以严重程度排列,主要会有以下三大方向。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影响业务出海。


尤其针对医疗设备和智能器械类的公司。这类产品背靠数据和算法,而后两者又被称为未来时代的石油和蒸汽机,将不可将不可避免地与“国民安全”搭上关系。美国政府目前尚按兵不动,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没到中国企业真正挑战美国企业主导权的时候。再过几年,等到中国企业已经(至少在某些细分领域)成长到可与美国企业掰手腕的程度,恐怕也就到了美国政府觉得“猪养肥了该杀”之时。

 

其次,最深远的影响,阻碍技术入华。


中国医疗器械,尤其是头部企业,目前已进入了“内生”+“并购”双轮驱动的时代。其中,外延并购,尤以引进海外、尤其欧美市场的先进产品和技术最为重要。而自2016年川普上台起,就已徐徐拉开了先进医疗技术对华输出的限制。未来,无论是美国本土,还是美国影响力深厚的欧洲和以色列市场,我们只会看到此种限制愈演愈烈,越拓越宽。

 

最后,最致命的结果,可能攸关企业存亡。


美政府最霸道、最狠辣的手段,莫过于《反海外腐败法》(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该法1977年制定之初,只是旨在限制美国公司贿赂国外政府官员。但1998年,美国会修改了法律,使其具有域外效力,同样适用于外国公司。这一变动,使得美政府有权追诉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它使用与美国有关的国际贸易工具,比如用美元计价签订合同,或通过美国邮箱服务器(如Gmail或者outlook)收发、存储、过境邮件,等等。毫无疑问,时至今日,该法堪称美国发动经济战、削弱他国企业最有力的工具。过去几十年,前文提到或没提到的的东芝、日立、空客、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外国企业,都遭遇过该法的围猎。

 

而这一法律,也毫无疑问会成为悬在中国医疗器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试问,哪一家中国医疗器械,不是在中国灰色的营商环境中,长袖善舞,慢慢成长起来的?又有哪一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不会在原材料或产品的进出口的过程中,用过美元、美国邮箱、美国即时通讯软件、美国社交媒体等“国际贸易工具”?诸如此类客观情况,都会成为美国“随时制裁”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先决条件。

         

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那么,未来如此危险,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务必做到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要认识到,中美冲突,是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原地踏步的老大帝国,面对新兴强权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挑战。同样的故事,在几千年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而这种大势,是不会以某个政客的下台、某个政党的轮替为转移的。即使11月份川普败选,美国愈演愈烈的反华大势也不会逆转。甚至,随着美国国内疫情危机的深化,经济重启压力继续加重,转嫁矛盾几乎将成为美政府的必然选择。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人们很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密集见证很多美国刷新世人三观的“骚操作”。因此,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是必然选择。

         

其次,必须认真梳理,明确美国市场在自己业务体系中的定位。


此处,主要需要厘清3个关键问题。第一,美国市场,对于您的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原材料供应地、技术来源地还是销售目标市场?第二,基于该定位,美国市场对您的业务的重要性如何?第三,基于上述重要性,美国市场对您的业务的不可替代性是怎样的?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考虑?一言以蔽之,只有摸清楚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底线如何,才能够对未来能够接受的最差结果有合理的预期。

 

最后,应该基于上述定位,重新布局公司全球化打法。


在这里,企业就要面临一系列比较具体的战术问题。比如,业务角度,是否要要像小米在印度一样,在海外建立一套独立的生产供应体系,把自己打造成“made in india”或“made in xxx country”,或者干脆像Zoom的最新决策一样,把中国、全球业务拆分为2个独立的业务模式(美国卖自有产品,中国卖OEM产品),各显神通,互不关联?运营角度,是否应该像联想那样,建立中国、美国双总部,两套研产销体系并行,左右逢源?股权角度,有没有必要像明码生物那样,将中国、美国业务拆分为股权上完全独立、董事会迥异、运营上互不隶属的2个公司,以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小化相应的业务风险?

 

结语

 

扬帆出海,是快速打怪升级中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面对更加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实现更有智慧、有章法的“引进来、走出去”,做到“格局大,风险小”,是每个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在迈步走向更深入的全球化之前,逃不掉的功课。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