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神经科技公司 Synchron宣布完成 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 D 轮融资,由 Double Point Ventures 领投,ARCH Ventures、Khosla Ventures、Bezos Expeditions 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
这是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领域迄今规模最大的单轮融资之一。公司表示,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其核心产品 Stentrode 系统的商业化进程,包括注册申报、制造能力建设以及下一代高通道脑接口的开发。
这一消息引发全球医疗器械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BCI 技术主要停留在科研与神经康复阶段,而 Synchron 率先进入“可植入、可量产、可使用”的临床化阶段,标志着该赛道进入实质性产业化周期。
Synchron 成立于 2016 年,总部位于纽约,是全球首批专注于 “经血管植入”脑机接口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
不同于传统 BCI 需要开颅植入电极,Synchron 通过导管从颈静脉进入脑血管,将电极阵列部署在靠近运动皮层的血管壁上,实现神经信号的采集与传输。
这一非开颅路径的创新使其系统在安全性、可及性及可扩展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被视为“脑机接口临床化的现实路径”。
公司创始人兼 CEO Tom Oxley 博士是一位神经介入专家,长期致力于脑信号解码与神经植入技术转化。他提出的理念是:“让脑机接口像支架一样被植入,而非通过开颅手术。”
截至目前,Synchron 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完成多例临床植入,受试者可通过脑信号控制电脑和智能设备,完成发短信、购物、浏览网页等日常操作。
Synchron 的核心产品 Stentrode是全球首款可经血管植入的人体脑机接口系统。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Stentrode 电极阵列:由柔性镍钛合金制成,通过导管进入颈静脉,在靠近大脑运动皮层的血管壁展开,实现电信号采集;
Cortick 通信模块:植入胸部皮下,与电极阵列无线连接,用于信号放大与数据传输;
BrainOS 解码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脑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控制指令,用户可用“思维”操作电脑、移动设备或假肢。
其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无创开颅:经血管植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可在介入导管室完成。
长期稳定性:电极与血管壁内皮融合后形成稳定接口,可维持长期信号采集。
兼容性强:已实现与 iOS 系统的直接通信,支持 iPad 等设备的操作。
实时双向通信:具备信号采集与刺激双向能力,为未来神经调控应用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Stentrode 已获得美国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正在进行 Early Feasibility Study(EFS)阶段临床研究。
Synchron 表示,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三方面:
加速商业化注册:推进美国与欧洲市场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 FDA 申报,目标 2026 年前获得初步市场准入;
建设量产体系:在纽约与澳大利亚同步扩建制造基地,实现从科研型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开发下一代产品:研发“高通道(High-channel)”脑接口系统,提升信号带宽与分辨率,扩展至更多神经疾病应用。
Synchron 的长期规划是将技术从“运动控制”扩展至“神经干预”,覆盖失语症、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运动神经元病(ALS)等多个疾病领域。
Synchron 的这笔 2 亿美元融资,并非单一的资本事件,而是脑机接口产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向商业验证期的标志性节点。
从过去十年各类 BCI 公司“实验室展示—概念炒作—临床探索”的周期看,Synchron 的模式更接近医疗器械的现实逻辑:可被监管定义、可被医生使用、可被患者信任。
它的意义有三层:
第一,路径可复制。经血管植入的方式极大降低了脑机接口的临床准入门槛,让“神经解码”真正进入手术室,而不是实验台。
第二,场景在延展。从瘫痪患者的意念控制,到神经调控、认知康复、情绪障碍治疗,BCI 的临床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第三,生态正在重构。脑机接口不再是单点创新,而是一条涵盖材料科学、信号算法、临床神经科学和器械制造的全栈产业链。
未来一年,Synchron 的临床数据、监管进展与量产节奏,将成为观察全球神经接口产业走向的关键指标。
当“脑机接口”从实验转向标准化产品,它不只是读脑的工具,更是医疗器械体系中下一个可定义的治疗平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