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
医生科普已纳入「职称评审」
来源: 医刊界
2023年11月07日 15:44
医护人员也有评职称需求,由于临床工作繁重,每天忙到飞起,很难挤出多余的时间分配给写文章、做科研。但是在职称系统,论文科研是硬杠不能少,然而现实是——很多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知识都过关,却并不适合做论文科研,这就限制了很多人的职业晋升。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激励医疗科普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教育。
晋升多了一个方式,很多医生朋友都非常好奇,那到底健康科普是什么,怎么样才算符合标准呢?可以代替学术论文评职称用吗?
查询后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河南、广西、四川、安徽、湖南、福建、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都提出将健康科普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且从政策中可以看出,健康科普是职称申报过程中出现的新选项,可以选择其作为任意一项发表,符合破除“唯论文”的大趋势。
一起来看看已经公布的省份关于“科普晋升”的相关内容。
*以上整理内容或许还不全面,持续更新中,以供各位医护人员参考。
结合目前17个省市已公布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科普晋升的相关细则仅适用于申请高级职称的对象,绝大多数范围全部覆盖临床、护理、口腔、公卫、药学和医技,比如已经是主治(管)医师/护师/药师/技师去申请(副)主任医师/护师/药师/技师。在之前陕西省发布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里,科普作品首次纳入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的学科范围主要是针对公卫。
对于健康科普的形式,各省市的规定百花齐放,众说纷纭。
综合9个省市公布的细则来看,科普作品的类型极其多样,主要有报纸文章、讲座、短文、图画、(音)视频、科普竞赛和图书专著等,多数省市允许的类别并不单一,但黑龙江要求是微视频或科普图书,天津限定为只能是科普专著。
对于健康科普发布的平台要求,各省市规定的媒体级别不一。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媒体和期刊,各自都要达到一定相应的行政级别,比如河南和四川规定最低为县级媒体平台,而上海和福建则要求为省部局级。为避免平台过多带来的管理混乱,有的另起炉灶,贵州统一建立本省的科普平台“贵州省健康科普资源库”,只有进入选库的才是符合规定的科普作品。
对于科普作品的载体要求,总体而言,规定相当细致,对文章和专著的字数、音频视频的时长都有限制,比如上海要求科普文章要两千字以上,天津要求专著主笔章节不能低于五万字,重庆要求图书要取得ISBN编号,科普期刊和有声读物要有合法合格的资质,科普大赛也要满足相应的级别。
此外,对申请人在科普作品中的完成角色也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图书要求为副主编及以上,科普短文必须是第一作者。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