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本扩大、盈利不振
只能靠不断上市“续命”?
微创医疗的管线大多与医疗介入、手术的高值耗材相关。因此在带量采购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自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开始亏损。
关于研发成本:连续5年双位数增长,管理层表示计划做费用控制
-
微创表示,主要来自海外巨额临床开支。
关于利润:带量采购压缩空间,未来盈利点多存不确定性
-
国家层面已覆盖:心脏支架、骨科脊柱、骨科关节,以及即将举行的眼科人工晶体; -
省际联盟层面更是“没有禁区”,已包括:种植牙、口腔正畸(含隐形正畸)、眼科OK镜、电生理、起搏器、神经介入(弹簧圈)、微创外科能量设备等。
-
心血管介入:亏损0.07亿美元; -
骨科:亏损0.89亿美元; -
心律管理:亏损1亿美元; -
神经介入:亏损0.04亿美元; -
心脏瓣膜:亏损0.66亿美元; -
手术机器人:亏损1.69亿美元; -
外科医械:亏损0.3亿美元; -
其他(医美、IVD、医疗影像、肿瘤治疗等):亏损0.78亿美元;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盈利0.52亿美元,是其唯一盈利的业务。
-
其举例,比如2022年10月福建联盟电生理集采,三维导管类的降幅约30-50%,没有触及其出厂价。因此,带量规则反而有利于加快国产设备入院速度,拓展市场份额。
-
比如,美敦力CEO近日曾表示,“带量采购常态化下的中国医械市场更像‘承包制’,供应商聚焦、需求量更大、合同更多。”其通过将销售、市场营销费用降低,以减轻降价带来的影响。
-
2018年,销售费用2.18亿美元(+58%),占营收33%; -
2019年,销售费用2.75亿美元(+26%),占营收35%; -
2020年,销售费用2.54亿美元(-7.7%),占营收39%; -
2021年,销售费用2.98亿美元(+17%),占营收38%; -
2022年,销售费用3.28亿美元(+10%),占营收39%;
微创医疗表示,从当前企业发展角度来讲(国内市场是“做慈善”),利润可能更多在海外市场。
截止目前,微创医疗的海外营收一直高于中国营收。
-
2019年,海外营收占54%,中国占46%; -
2020年,海外营收占55%,中国占45%; -
2021年,海外营收占54%,中国占46%;
-
欧洲29.4%,北美11.5%,亚洲(除中国)7.6%,南美洲1.4%,其他1.9%。 -
2022年,有7款产品获得美国FDA批淮,6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
-
骨科营收2亿美元(+10%); -
心律管理营收1.9亿美元(+3%); -
心血管介入营收1.34亿美元(+2.3%);
-
2013年,微创医疗2.83亿美元收购Wright Medical的骨科业务; -
2018年,微创医疗1.9亿美元收购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
-
除了拿证,海外市场最大挑战还在于商业化;叠加地缘因素影响,中国大健康企业海外商业化之路并不容易。
-
经营现金流:销售产品等经营活动获得的现金流; -
投资现金流:通过投资赢得的现金流; -
融资现金流:通过一级、二级市场融资获得的现金流;
-
经营所得近三年都是亏损; -
投资所得近五年都是亏损;
-
仅在一级、二级市场融资是正数。
02
微创医疗“终极目标”:
12个赛道,12家上市公司
-
成熟业务包括: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 -
新兴布局包括:内分泌管理与辅助生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体等塑形医美、体外诊断与体内外影像、体内实体肿瘤治疗科技、失眠抑郁症及康复医疗。
-
微创医疗(母公司),2010年9月在香港IPO上市,市值247亿港元; -
心脉医疗,2019年7月在科创板IPO上市,市值121亿元; -
心通医疗,2021年2月在香港IPO上市,市值41.5亿港元; -
微创机器人,2021年11月在香港IPO上市,市值182亿港元; -
微创脑科学,2022年7月在香港PO上市,市值80亿港元; -
微电生理,2022年8月在科创板IPO上市,市值94亿港元。
-
2023年5月,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
威高股份市值470亿港元;乐普医疗市值433亿元。
-
威高股份2022年净利润28.9亿元(+17.7%);乐普医疗2022年净利润22.5亿元(+26%)。 -
微创医疗市值市值246.7亿港元,2022年净利润-30.4亿元(-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