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上市仪器公司排行榜来了,迈瑞第一、联影第二
来源: 器械之家 2023年06月19日 10:26

科学仪器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科技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有不少仪器企业登陆A股市场。近日,仪器信息网通过整理国内40家仪器企业2022年年度的业绩表现,发布了2022年国内上市仪器公司TOP40。其中,涉及医疗器械的企业有15家,分别为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理邦仪器等。

01
2022国内上市仪器公司排行发布
医械类有14家企业
从各大仪器企业的业绩规模上看,迈瑞医疗遥遥领先,营收突破300亿元;规模在50-100亿之间的共有3家,分别为联影医疗、华大基因、科华生物;规模在20-50亿之间的共有4家,分别为安图生物、华大智造、海尔生物、美亚光电;规模在10-20亿之间的共有2家,分别为麦克奥迪、理邦仪器;规模在10亿以下的共有4家。
从业绩增速看,这14家涉及医疗器械的企业均在2022年实现了业绩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是科华生物,该公司在2022年实现了69.7亿元的营收,较2021年的48.54亿元增长了43.58%。
增速排名第二的海生生物则在2022年实现了28.64亿元,较2021年的21.26亿元增长了34.72%;而2022年总营收只有3.74亿元的泰林生物,其增速却排到了第三,该公司在2021年的营收为2.83亿元。
此外,国产医疗器械老大哥迈瑞医疗在2022年以303.66亿元的营收实现了20.17%的增长;而国产影像巨头联影医疗在2022年实现了92.38亿元,较2021年的72.54亿元增长了27.36%。

02
对比国外排行榜
国内仪器类企业仍有差距
而在此之前,仪器信息网还发布了“2022年全球上市仪器公司营收TOP排行榜”。
纵观国外仪器公司财报,排名第一的赛默飞2022年营收449.2亿美元,丹纳赫以314.7亿位居第二,而排名第20位的日本电子JEOL2022年度收入为11.7亿美元,合83.8亿人民币。
注:部分欧企、日企营收由2023年6月7日汇率换算得出,存在小范围误差。
来源:仪器信息网整理
反观国内,只有舜宇光学、迈瑞医疗和联影医疗三家营收超过国外的第20位。其中,舜宇光学主要从事光学及光学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与销售。
迈瑞医疗三大主营业务中,迈瑞医疗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实现营收134.01亿元;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收102.56亿元;医学影像业务实现营收64.64亿元。仪器业务主要集中在IVD模块内,以化学发光、生化、凝血、大布局血球等产品为主,总体占比依然不高。
而联影医疗的核磁共振产品达到国产替代水平,因而在2022年的市场上大放异彩,但和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关联度不大。
由此,无论是医疗器械类还是其他科学仪器,国内外目前的差距依然很大。
03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
支持科学仪器产业发展
事实上,研究科学仪器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想要发展科学仪器,政策是首先需要关注的要素。
近两年,“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2022上半年,中央及地方政府给国产仪器投入了更多关注,一方面体现在政策中鼓励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加强对进口产品采购的审核论证;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积极谋划布局高端仪器的研发制造,推进科学仪器国产化。
2022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了采购进口仪器需核准。在进口产品管理方面,对检测、实验、医疗等专用仪器设备,确有采购进口产品需求的,采购方案中可以就相应的进口产品设置采购包,但第二阶段采购人在采购入围进口产品前,需按规定履行相关核准程序。
此外,广东、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也早在2022年就先后发布相关政策,明确支持采购国产仪器。同时在支持加大研发方面,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以安徽省为例,其《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支撑高端仪器产业质量提升。具体来看,鼓励开展仪器设备核心技术、核心算法攻关,推动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磁共振波谱仪、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跨尺度微纳形貌测量仪等通用仪器质量提升,逐步替代进口。
04
中国医械市场潜力巨大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正在变迁
今年5月,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报告显示,在产业规模稳定高增长的同时,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也不断增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163家,该数字对比三年前几乎翻倍。
而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也正在变迁。
近年来,部分省份(例如福建、陕西、广东、浙江等)的白名单中可直接采购的进口医疗器械设备的品类被不断限缩。例如,广东省卫健委发布的《关于2021年省级卫生健康机构进口产品目录清单的公示》,其中可采购进口医疗设备种类的数量从2019年的132种减少至46种。
而部分在白名单上的进口医疗设备,需满足一定要求才可采购,进一步限制了对进口设备的采购。例如,四川省《省级2021-2022年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清单论证意见公示(医疗卫生设备类)的通知》中明确,用于三级及以上手术、省级以上机构的科研业务等情况下,才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而从市场来说,近年来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面临从中央到地方的国产替代政策的浪潮,在公立医疗系统的销售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外资医疗器械制造商(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也纷纷作出回应,加快了其产品国产化、本地化的布局,将其生产线搬至中国境内,使得其产品能够取得“国械证”。
例如,在大型医用设备行业中,外资传统龙头企业三巨头“GPS”(即GE医疗、飞利浦医疗以及西门子医疗)均已布局了其本土化战略。
在高值耗材行业中,外资巨头美敦力除已设立上海、成都、常州生产基地外,在2022年首次宣布将核心业务制造投向中国,加大其心血管器械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规模,并逐步实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临床培训的完整本土价值链布局。
上述案例标志着外资领先医疗器械企业为了应对“国产替代”浪潮,已开始由初始的生产本土化,逐步转型为生产、研发、供应链等多领域并行的本土化,并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本土化/国产化,以保持在中国境内的市场份额优势。
除上述已具有先发优势的大型跨国企业外,相当数量的依靠进口产品销售的中型外资医疗器械企业也开始谋求战略转型,积极在境内布局本地化生产。
——
事实上,对于本土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国产替代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该政策趋势为本土内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内资企业的市占率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医疗器械产品最终还是需要靠产品力说话,国产器械在利润率最为丰厚的中高端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是否能够往产业链上游延伸,使产业链安全可控,都是需要本土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回答的问题。
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在政策支持下,做好核心技术研发,向中高端市场和上游市场扩展,将实现一个真正的等级跃迁,参与到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