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宜华健康”被深交所摘牌退市,成了2023年首个退市的医疗服务股。从巅峰时刻的240亿市值到如今落寞退市债务缠身,背后是近20年的医疗投资沧桑变幻的行业缩影,也是白手起家搅弄投资浪潮的潮商企业家的跌宕人生,“潮汕资本教父”的医疗梦,暂时进入了低潮。
6月9日,宜华健康(*ST宜康)发布公告,称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股价低于1元,触及强制退市机制,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并将在6月9日摘牌。曾经风光无两从地产转型医疗大健康的上市企业模板、巅峰市值超过240亿元的宜华健康,在医疗环境变革和跨界并购泡沫破裂中走下神坛,成为2023年首个被退市的医疗服务企业。
宜华健康的诞生与成长,一直与资本运作密不可分,宜华健康的“高楼起”“宴宾客”“楼塌了”的医疗+资本运作历程,也充满了哲学辨证思想——可谓“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宜华健康创始人刘绍喜被称为“潮汕资本教父”,曾借款800元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涉足居家建材、地产酒店、医疗健康、养老社区、专业投资的“宜华系”,宜华集团在最顶峰时期资产曾累计达850亿,投资涉及120家公司,刘绍喜家族在2019年跻身《胡润富豪排行榜》第531位,一时间成为敢于打拼的潮商代表。
在2014年前后,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等风向。
在行业轰轰烈烈的转型热潮下,2015年宜华系最终决定押宝医疗大健康,将其大部分原有板块资产进行兜售。
2014年起,宜华地产进行了超过10宗大型并购,将医院后勤业务(众安康7.2亿)、医院投资运营和肿瘤诊疗合作业务(达孜赛勒康12.7亿)、医疗器械商(爱奥乐3亿)、养老业务(亲和源4亿)等板块纳入上市集团中,几大业务板块的并购资金累计超过30亿。
短短两年之内,宜华健康的医疗板块业务几乎都是纯并购式“移花接木”过来,一方面是产生了过高的溢价收购,过高的商誉为日后暴雷埋下了隐患。
此后,如同产生了蝴蝶效应一般,宜华健康总营收和利润开始大幅度下滑,再加上当年对之前溢价并购资产进行的商誉减持,对过去收购的资产进行了约14亿元的减值,占利润总额的100.47%,让宜华健康的利润暴跌至谷底,亏损达15亿。
经历一系列的资本操作,仍旧未能挽救宜华健康的业绩,2022年底,宜华健康负债超过40亿,处于资不抵债的经营状态。
“回顾宜华转型医疗健康的历程,它对产业的评估不足,或者说过于自信了。”互联网趋势观察家、财经作家袁国宝说:“要知道,医疗产业回报率虽高,但相对投入也非常大,尤其是在对医疗健康产业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这不应该是一个合格投资人做的事情,‘赌一次’的意味或许还更大些。”
珠海和佳医疗 反腐下难逃退市命运
无独有偶,2023年6月5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决定对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佳医疗”)的股票终止上市,自2023年6月13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深交所将对和佳医疗的股票予以摘牌。同步6月5日,*ST和佳(和佳医疗)发布公告称,由于被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
经历了连续两年巨额亏损、股东挪用资金、财务造假等风波后,和佳医疗最终难逃退市终局。
令人寻味的是,和佳医疗暴雷的最根本原因,竟然与医疗反腐密切相关。
和佳医疗惨遭退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通过各种违规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根据公开披露信息,蔡孟珂是和佳医疗的实际控制人,其从医疗器械代理起家,然后成立和佳医疗,进入肿瘤治疗设备的研发领域。在2019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内,蔡孟珂通过预付款、融资租赁、员工个人借款等多种方式,从上市公司账户对外划转现金5.02亿元,用于偿还控股股东个人债务。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和佳医疗并未对上述的关联方资金占有情况,向外界作任何的披露,直到2021年的年报审计过程中,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报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结论,这一事件细节才被外界所知晓。在整个2022年内,实控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没有得到任何解决,因此和佳医疗的202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再次被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结论。至此,和佳医疗基金触及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连续2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表”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创始人郝镇熙业界人称“微波大王”,做电脑骨折愈合仪、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等微波设备起家,25岁时便成为百万富翁。2011年,和佳作为“肿瘤微创治疗设备第一股”上市。从微波到肿瘤消融,勉强算是沿着一个方向发展。那个时期的和佳,还算称得上是一家医疗企业。和佳医疗的设备主要集中在血管外微创治疗,通俗一点就是可以通过局部高温将肿瘤细胞杀死。
虽然听起来很高端,但在临床看来,肿瘤微创治疗属于新的医疗模式,要在医院推广并不容易。2008年,和佳的微创治疗设备卖了155台,销售额不到7000万元。
这个时期,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和佳医疗筹划和医院“共建”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或者肿瘤学科中心,打包销售自产的产品。事实上,不少医疗公司早期都这么干过,如爱尔眼科等,实质上就是通过公立医院吸引患者,收费与医院分成。
到2011年,和佳医疗上市,真正玩起了“融资租赁”的资本游戏,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医用工程、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医疗金融、医院整体建设等业务。
从卖设备转向医疗全领域,业务覆盖面如此之广,完全不聚焦,只因本质就是资本运作。
2010年前后,新一轮医改方兴未艾。趁着这股改革东风,各地医疗机构都在扩建基础设施、提升诊疗能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没钱。
和佳医疗创始人郝镇熙认为:县级医院存在建设需求,但地方财政资金缺乏,这中间就藏着业务机会。
为了提高业绩,和佳医疗于2013年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对于采购意向明确、标的金额大、手里没钱的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虽然和佳医疗签订的合作协议不少,但这种业务模式需要大量垫付资金,且投资回收周期长。医院约定分期还款期限一般为5-12年。
短债长还,这就要求租赁公司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偏偏和佳医疗不属于这一类公司,很容易就会被债务拖死。
顶着融资的巨大风险,和佳医疗还在不断拓展业务线,自2013年开始相继进入血液净化设备、布局血液透析、医疗信息化以及康复领域;业务扩大到医疗设备及医用工程、医疗信息化、医疗金融、医疗服务及专业咨询服务等板块。最关键的是,客户主要是偿债能力较弱的基层医院,严重依赖和佳的资金链支撑。
2015年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年度)》,医疗领域掀起了反腐巨浪。为了推广设备,和佳医疗实际上使用了大量违法手段。这一点,从2023年被抓的100多名院长身上就能窥见一二。
2015年医疗反腐启动后,公司肿瘤微创治疗设备的收入逐年下滑,从2.24亿元下降至2017年的1.26亿元,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仅为11%。之后这一业务便不再单独列出,而是合并在医疗设备及耗材的业务中。
和佳医疗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回笼资金却越来越难。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大量医疗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
至此,和佳医疗的“金融杠杆游戏”彻底转不动了。
两家医疗机构在金融杠杆下都曾经风光无限,但抛开资本泡沫之后,只剩下黯然退市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