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之下医生迎来利好,医工结合或将引爆“技术革命”
来源: 赛柏蓝器械 2023年03月24日 16:09
医生向就职的医院捐赠1亿元设立了规培专项基金,这则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消息被《人民日报》转载后,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捐赠者刘进,是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也是我国知名的临床麻醉学专家。他率领团队研发的“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超长效局麻药”两类麻醉新药,于2020年进行了转化按照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华西九条”,刘进个人获得了1个亿奖励资金,他将钱全捐给医院。
近几年,创新成为行业的关键词,医院里那些从临床需求出发、天生爱钻研的医生发明家们,正迎来春天。不仅仅是大三甲成为行业创新的源头,很多基于临床、服务于临床让患者的获益的“小发明”、“小创新”也在焕发蓬勃生机。
2022年,宁波卫健委披露,2019-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累计超过 1100余万元。其中不少发明创造都源自一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闪现的灵感。2021年,宁波市一院泌尿外科团队的两项手术设备专利成果,分别获得了200万元和600万元的成果转化金额。2022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创新团队和宁波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签约,以20万元的价格转让一项肾脏手术器械的专利使用权。

01
科技成果转化:国外个人30%,国内50%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医生是创新的重要源头
行业人士表示,很多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研发,其技术起源往往来源于一线的临床医生。因为他们是医疗器械的直接使用者,在日常的使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心得,很容易成为他们对现有医疗器械改进从而更好服务患者的灵感。
近年来,我国新《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继出台实施,从上层建筑上已经勾勒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美好前景。而为推动公立医院产出更多具备前沿性和战略性的高精尖临床原创性成果,从中央到地方,公立医院管理方式和人才激励模式的转变正被按下加速键。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和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出现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手册中,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文件还特别指出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在地方上,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省市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创新,并保证创新激励到个人。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培训总监张宁表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上位法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法条里面规定是不低于50%的收益用来分配,规定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下限。
“我国现在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在全球是领先的。”张宁介绍说,他们有一些医生在美欧一些医疗机构曾经有一些工作经历,结果发现,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以色列,大部分的收益分配的中位数是在1/3,也就是30%,有一些机构会到50%。国内这样以50%为起点,从政策层面来看已经非常丰厚。
此外,我国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也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减半纳税。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是按照个人所得税来纳税,适用于最高45%的累进税率,而减半纳税是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有一半是不纳税的。以100万为例,就意味着有50万是可以不纳税的,另外50万照章纳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负担。

02
实际:医院奖励比例更高,至少70%
国家《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完成单位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要在50%以上,但不少医疗机构还单独制定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奖励比更高,规定用于项目组奖励的比例均在70%以上,以保障科室、项目组和医生个人的权益。
“华西九条”中明确,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医院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也曾经介绍说,北医三院将转化收入中的70%分给创新小团队,还拿出15%分给科室大团队。
类似华西医院和北医三院这样的案例非常多。张宁表示,在具体的医疗机构的实践中,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下限都是70%,有一部分的医疗机构甚至做到了70%到90%之间。也就是说,假设成果转化整体的收益是100万,100万入账之后,其中70%-90%可以分配给医生的团队。
在政策鼓励下,国内已经出现多个科技转化的案例。
2020年12月9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第二届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大赛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协议。协议包括专利转让、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联合实验室,总转化额达到1.023亿元。
创新成果的转化不仅有转化金额过亿的,还有百万、十万的案例。据了解,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骨科医生以20万的价格将其一款用于股骨头坏死手术工具的专利转让给了威高集团。
专利转让外,临床医生和械企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的方式也很受青睐。江苏某医院的医生在临床就植入产品表面涂层方案有了新灵感,这引发了威高集团极大关注,双方约定联手开发,很快就开发出了用于人工关节表面的新型复合金属。
业内专家表示,任何一个创新,乘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都会带来相当的市场。这对行业来说,意味着创新会来自大医院、大专家,更会来自广阔临床,来自所有医生,任何一个经过临床验证的创新都有价值。

03
最佳合作对象:国内医疗器械龙头
随着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的涌现,隐藏在这些案例背后“金主”也开始浮现——无一不是国内药械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
国内虽然是跨国械企的重要市场之一,但是其研发中心并不在中国,很少主动对接中国医生的临床创新。而在过去十多年,国内械企的创新就是国产替代,直白地说,就是学习进口产品的产品和技术,这导致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创新转化缺乏产业基础。
但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几乎所有的医疗器械领域都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同时还积累了丰厚资本和临床经验,已经为创新做好了充足准备。
在“进口替代”的主旋律下,中国本土的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创新无疑是迎接黄金十年的最佳注脚。器械集采又在加速这一进程。
近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开展新批次的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同时各省份至少也要开展1批省级耗材集采。
集采后中标企业的销量虽然有所保障,但是和毛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创新必须要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2020年,中国械企研发投入符合增长率为22%。2022年上半年,TOP10械业合计研发投入超过2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两位数。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有资金、有实力,有经验、有动力,国内行业龙头是医生临床创新的最佳合作伙伴。

声明:此篇文章受众仅为医药、医疗等健康产业专业伙伴,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使用,不针对普通消费大众。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