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高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成功实施,国产企业有望冲击高端市场?
来源: 众成医械 2022年12月09日 13:51

近日,爱尔眼科通过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行先试”政策,成功为2名患者实施全球首创球面像差设计连续视程散光人工晶状体——MINI WELL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手术。据介绍,此次植入的MINI WELL是一款基于非衍射型光学设计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矫正老视的渐进式EDOF非球面IOL,通过微小切口植入眼后房囊袋内,可在每个光学区之间都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光学有效区域,让患者获得较好视觉。

01、手术普及率低,市场需求呈增长态势

白内障是全球排名首位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植入人工晶体是目前有效治疗白内障的方式。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据此估算,在我国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患有白内障。

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将以9.3%的复合增速从2019年的430万例增长至2030年的1140万例。公立医院白内障手术人均医药费从2005年的4165元增长至2018年的6903元,年复合增速为4.0%。据思宇Medtech预测,2023年我国白内障市场规模将达到998.07亿元。2018年全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为2662,但早在2011年,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CSR已达到10000,我国CSR虽然从2012年到2018年增加了148.3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人工晶体的需求也必将随之大幅增加。

02、高端产品由外资主导,软性晶状体为主要盈利点

依据临床应用场景、技术含量,可以将人工晶体分为高中低三大类:低端产品,应用于复明性白内障手术,主要为硬式晶状体和球面晶状体,存在手术创口较大及视觉质量一般等问题,价格在几百元上下浮动,其中硬式晶状体在发达国家早已淘汰,部分国内企业以生产该类产品为主。中档产品,即普通型软性人工晶体,是国内临床上的主流产品,主要为单焦点非球面晶状体。高端产品,应用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包括散光矫正型、多焦点型(远中近的全程视力)、散光+多焦点型等功能性人工晶体,该领域国内厂商目前仅有爱博医疗参与,其余皆为跨国企业。软性人工晶体的价格在几千到上万之间浮动,在技术上更胜一筹,产品附加值更高,是市场的主要盈利点,也是各家医疗器械企业争相竞争的领域。

作为市场主流的软性人工晶体具有众多细分品类:单焦点人工晶体、双焦点人工晶体、三焦点人工晶体、人工晶状体叠加景深延长(即Extend Depth of Field,EDOF)技术、人工晶状体叠加抗散光(Toric)技术、可调节人工晶体等。其中,三焦点人工晶体价格较高,如果再叠加类似附加抗散光等功能则价格更高。

国内市场中,高端人工晶状体由外资企业主导,代表品牌有爱尔康、强生等;中端人工晶状体梯队由内外资企业共同组成,代表品牌有爱博诺德、卡尔蔡司等;低端人工晶状体主要是国产品牌,代表企业有爱锐、蕾明视康等。目前我国人工晶状体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导,包括爱尔康、强生、博士伦和卡尔蔡司等,占比高达80%。据医械数据云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人工晶状体有效注册数为125件,其中国产产品21件,占比16.8%;进口产品104件,占比83.2%,国产化率仍较低。进口产品中美国数量居首,共36件,爱尔康产品获批数量最多,共16件;国内企业获批数量最多的为爱博医疗,共6件。目前,我国可生产人工晶状体的企业有6家,包含爱博医疗和康泰生物等,主要分布在苏州、郑州、北京、天津和无锡等城市。

图1:国内人工晶状体主要生产企业(top5)

数据来源:MDCLOUD(医械数据云)

03、集采以量换价,带动需求增长

今年年初,京津冀“3+N”联盟顺利完成人工晶体类医用耗材集采工作,此次集采共有14个省份参加,价格从229~22999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晶状体高端、中端、低端及基础产品的占比分别为10%、50%、40%,此次京津冀“3+N”采购中,三者占比为11%、33%和55%,可见,中端人工晶状体占据半壁江山,低端人工晶状体用量也不小。

随着联盟省份不断扩大,集中采购“以量换价”效应更加显著。人工晶体在2021年平均降幅46.4%的基础上,再次降低16.91%,平均价为2347元/片。值得注意的是,带量采购虽然压低了价格,但整体上更看重产品的性能、质量,而非品牌的既往市占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量过关的国产产品的市场准入壁垒,相应地弱化了进口品牌在终端覆盖上的先发优势。

在集采以及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政策的加持下,人工晶体市场迎来高速增长的契机,以爱博诺德国产头部企业有望借此在终端覆盖上扩大触达,以实现大幅替代进口。

目前,外资企业依旧垄断国内软性人工晶体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但随着近年来利好政策频出,国内企业逐渐发力,加大研发投入,未来有望冲击高端市场,重构态势。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