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医院耗材被打包
来源: 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2022年10月13日 17:32

中标结果出炉,公立医院耗材被打包……

4家供应商

打包18家公立医院耗材

10月8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成都慧康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崇州市区域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耗材SPD集中供应商遴选项目中标公告》,全市18家公立医院耗材被4家供应商打包。

此前,崇州市为建立区域医疗后勤保障管理体系,实现医疗耗材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全市区域内18家公立医疗机构委托招标人对耗材集中供应商进行采购招标,服务期为3年。

该项目将遴选“经营能力强、实力雄厚、信誉好的企业集中供应区域所需医疗耗材”。精细化、集约化成公立医院管理主调之时,企业自身的实力成为了最重要的“评分标准”。

根据中标公告了解到,该项目最终由重庆医药集团四川医药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四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国药集团西南医药有限公司、四川海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4家大型流通企业拿下。

其中,第1包“包括电生理类材料、冠脉介入治疗材料等在内的所有血管介入类材料,和呼吸介入材料、消化介入材料等在内的非血管介入类材料”,由重庆医药集团四川医药有限公司中标;

第2包“包括锚钉、人工韧带系统、界面固定钉、软组织固定钉等在内的所有骨科类材料”,由重庆医药集团四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

第3包“包括神经外科材料、心脏外科类材料、人工器官、口腔材料等在内的市级医院所需材料”,由国药集团西南医药有限公司中标;

第4包“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等在内的市级医院所需部分材,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所有材料”由四川海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标。

项目要求,中标企业所供产品价格,不得高于监管平台“四川省医疗机构上月最低采购价”;所供产品如果没有监管平台上的最低价最参考,则不得高于医院现行采购价或参照同等规模医疗机构的价格来定价;所供产品如果为非挂网的新增品种,价格则按医疗机构内部制度和程序进行确定。

也就是说,今后3年内,崇州市18家公立医院的医用耗材配送服务将分包给这4家企业,这些企业将拥有更大的“议价权”。

从大三甲到基层

配送市场走向集中

从招标公告中获悉,配送被打包的这18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包括3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5家基层医疗机构,其中还有一家三甲医院,崇州市人民医院。

纵观近段时间公布的多则中标公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巴州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可以发现,这种精细化管理的医用耗材SPD项目的主战场仍在大型医院。

但不止于大三甲,县级、基层医院的配送权也正在发展。

今年6月,蒙自市卫健委预算3.12亿元,将该市19家医院医用耗材、试剂配送服务打包给1家,服务期3年,其余配送商全部淘汰出局。

在此之前,云浮市11家市直公立医疗机构长达5年的药品耗材配送权,也被康美药业独家拿下。

前段时间,安宁市也发布招标公告,将安宁市医共体2022-2024年度检验试剂打包给2家供应商。

可以看出,不光是大型医院,许多产品使用量较小但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开始效仿蒙自市、云浮市,将全域耗材试剂配送服务,打包给某一家或几家配送商,以实现“降本增效”。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以及《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

显然,从大三甲一直到乡镇卫生院,耗材打包配送的趋势正在走向更广、更深的地方。

中小企业出局不断,各大巨头“跑马圈地”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集采、耗材零加成,以及DRG/DIP支付改革的落地,医用耗材已经从原先医院的盈利中心彻底变为成本中心。

第三方SPD服务,顺势成为了这些迫切推进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医院首选。

虽然SPD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卫健委已经正式将“医用耗材SPD精细化管理模式”纳入2022医学工程研究项目研究申报内容,对SPD模式进一步表示认可。

再加上近几年各大厂商的不断实践、试错,SPD厂商已经具有一套相对完善、适配于国内医疗机构的服务体系。

目前,SPD服务主要提供者有国药、上药、华润等医药流通领域巨头,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跑马圈地”已经开始全面铺开。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早前的流通环节中,企业数量比较多,很容易出现多层开票、层层加价的情况,这使整个市场调控变得很难。

但从国外的医药市场经验就能够看到,最后能留下来的都是集合体或大型流通商,他们把资源聚拢,竞争力变得尤为庞大,这种巨无霸的企业是医药市场的必然趋势。

“转换成本是很多小企业没有办法经受住的,而大型的流通企业会很好的顺接,在此之下,兼并、破产、收购变成了常态。同时,当地区间走向联合,当一个地区的医疗机构都提出一体化耗材管理的时候,小的流通公司基本上承接不了这样大的订单,所以只能拱手让给大企业。

市场始终有限,谁多拿了,谁就要少拿。不仅是中小型经销商们会迎来新一轮的清洗,这些巨头之间的博弈也将因此再起波澜。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