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部医械企业产业链分散,印度或成最大得利者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2022年06月23日 10:31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头部医疗器械厂家在印度动作频频:
  • 今年3月,GE医疗印度宣布准备投资10亿卢比(1280万美元),建造位于印度的第四个制造工厂。
  • 随后4月,西门子医疗印度承诺投资9.19亿卢比(1176万美元),用于制造CT和MR。 
  • 紧接着飞利浦也相继宣布收购10英亩土地以进一步投资印度。
跨国企业是全球价值洼地的最佳“狩猎者”,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进行投产经营,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维持竞争力的关键技能。因此,能够让他们相继押注、票选出来的地方一定存在独特的价值。
呼声之下,印度能否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转移的下一站地?对中国医疗企业有哪些挑战与机遇这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和注意。

产业链转移,是趋势也是必然

新冠大流行发生以后,一个最大的社会共识是:突发危机的重点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加速原本就已经出现苗头的趋势。

的确,全球产业链转移绝非发生于朝夕之间,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只是近年来速度加快才被广泛关注,背后主要基于两层逻辑:一是产业规律,二是贸易壁垒。

一,产业规律:企业受成本驱动的“自然迁徙”
现代生产条件下,每过一段时间,工业地理中心就要发生一次转移,这是普遍的规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研究发现,企业、资本、工厂、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与流动,已在历史上经历了4轮:

  • 第一轮:19世纪初,英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30%左右;
  • 第二轮:1895年开始,美国制造业产值取代英国,曾占世界制造业产值50%以上;
  • 第三轮:20世纪60年代之后,制造业中心在日本、德国,其中日本制造业产值曾经占比全球16%;
  • 第四轮:20世纪80年代起,制造业中心在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如今,第五轮产业转移蠢蠢欲动,之前的故事又开始重新上演——部分外资企业的战略由过去的“All in中国”转变为“中国+N”——正在尝试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点一点的搬到世界各国,分散经营风险。
▲1980-2018年,中国主要生产要素占全球比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资本与研发比重上升,一升一降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输出将是大势所趋。
二,贸易壁垒:特朗普政策奏效,催化产业链迁出中国

产业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贸易摩擦则加速了他们海外投资的步伐。

香港中文大学岑岭、吴靖研究发现,政策会对产业链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产业链的冲击尤其突出

▲2016年特朗普当选前/后美国供应商增长率分布情况,绿色代表某个地区供应商数量在增长,橘色代表在减少,颜色越浅变化就越少。
数据显示,2016年之前中国平均供应商数量年增速是20%,自特朗普上任后,2016年以后下降到5%左右。2018年贸易冲突后这个势头更强,增速下降得更快,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负增趋势。
换句话说,从2016-2018年特朗普执政以来,部分企业为了避险和降低关税成本,确实出现了产业链外迁、将部分制造业移出中国的倾向
放大到微观来看,产业链转移的道理很简单,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原有产业链的成本提高,利润空间逐渐减少,那么链上的主体自然会用脚投票,这是成本驱动导致的“自然迁徙”,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拦 

印度的“恩惠”:从原料药到医疗器械

纵观全球,谁能承接转移出来的产业链?
一个最值得警惕的地方是印度
当下市场环境中,在劳动力数量、市场潜力、发达的软件信息产业、与欧美接轨的语言能力等优势之下,都让印度初步具备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资质,是再现中国发展奇迹的“高潜选手”。
美敦力全球CEO Geoff Martha曾公开表示:“鉴于市场规模和高级人才库的可用性,印度正在转型为全球研发中心。”
此外,如今不只是有一股力量将产业链推到印度,印度内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积极拉拢全球产业投资的主体。
2014年,现任总理莫迪上台后,提出“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计划,目标是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推动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2020年3月,印度首次推出“生产关联奖励计划”(PLI),明确提出三个重点扶持行业,除电子制造行业之外,其余两个均指向了医疗行业——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

在短期内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印度开出了诱惑力十足的条件——只要厂商报名,进入入选企业名单,并且超过一定基准的投产金额和销售量,就有机会获得1%-6%的现金奖励。该计划将持续到2024-2025年。

针对原料药部分,不得不说,“印度苦中国原料药依赖久矣”。
印度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印度约占全球仿制药需求的20%,但从中国进口的原料药占比约70%。
早在2020年,受困于中国疫情爆发,印度就以“解除中国依赖”的口号,提出原料药生产回流。此次PLI 1.0计划中,包括三类医药产品:关键起始材料 (KSM)、药物中间体 (DI) 和活性药物成分 (API),誓有与中国原料药“脱钩”的雄心。
针对医疗器械部分,PLI 计划下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如下图所示,小到心脏支架、人工晶状体、骨科耗材,大到放疗系统、MRI、PET-CT,范围十分广泛。PLI 计划之下,有望加速全球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助力其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利好之下,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文章开篇所述GPS的投资动作均是在PLI背景之下的决定。其他投资印度的企业还包括美敦力、史赛克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数据,对比跨过医疗企业在中印两地的投资数额,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对印度的投资正在加大。企业不可能无限制、无理由的开设新工厂,将重要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对部分中国产品链上的利益相关方都将造成影响,比如将原来的供应链企业剔除出去。

用空间换时间,打铁还须自身硬

用一句俗语形容产业链转移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同理,对于有分手意向的恋人哭着挽留是没用的,不如回头多多修炼自己。
值得警惕的是,5月底美国总统拜登展开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亚洲之行,接连访问韩国和日本,宣布成立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
美国的一系列动作包括:与欧洲建立美欧供应链联盟,在亚太地区拉拢日韩,一方面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另一方面以印度和越南作为中国低端产业的主要转移地
在美国的拉拢之下,这一轮挑战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可能会高于此前的关税战,但同时对于国内医疗企业来说,仍然潜藏着机遇。
机遇一:顺势产业升级,把“利润最厚”的部分攥在手里
仔细想想,西方企业的产业链主动权,不是来自国家权力,也不是来自意识形态,而在于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垄断——他们紧紧盘踞着科技行业的最上游,也是整个产业链利润最厚的地方
而中国,目前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产业发展阶段:高端产业爬坡尚未完成,中低端产业又被新兴市场奇袭,进退失据的风险增加。比如目前中国部分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化率仍然捉襟见肘。
  • 医疗设备的DSA、呼吸类设备和高值耗材中的心脏起搏器国产化率均在10%以下。
这也是近年从国家到地方近年屡屡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的底层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中国制造,可以从低端制造,走到高端制造,再到研发、设计主导,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走,拿最厚的利润,那就可以如现在的跨国企业一样,自如来去
从这方面来看,新加坡就很聪明,一直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上游研发投资落地。
  • 2000年开始,新加坡就在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将生物医药产业与电子、化工、工程等产业并列为四大支柱产业。到2019年,许多国际顶尖的跨国企业,包括艾伯维、爱尔康、安进、诺华、辉瑞、罗氏、赛诺菲等均把亚太地区总部、大型制造工厂或研发中心设在了新加坡,并在近几年加大对研发实验中心的建设投资力度。
机遇二:用空间换时间,与跨国企业共同起跑抢占新兴市场
亚洲新兴市场的崛起对中国并非完全是坏事,国内品牌现在该思考的是如何链接起这个广大市场中的丰富资源,为自己降本增效。
对于医疗产业而言,东南亚是总人口超6亿、人均收入仍然很低、各方面都还没有卷起来的地方,而且相比欧美跨国企业,我们发展东南亚市场更有优势,一是同属儒家文化圈,二是位置接近。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顺着国家的“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等战略合作契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一带一路”沿线上,已经有80多个的国家配置了东软医疗的设备 。

  • 迈瑞医疗已在15个国家设立有21个子公司。2020年10月,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启动,其中牵头者之一就是迈瑞医疗。

机会还有很多,比如在新药研发阶段,随着国内临床试验成本的走高,已经有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寻求将在研管线向东南亚转移的可能性。

除了躬身入局,中国资本对东南亚市场的投资也在加紧步伐。比如:

  • 2021年9月,印尼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Etana完成一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君联资本、信达生物等。
  • 上个月,斯道资本在4000万美元C轮融资中加注了印度领先的D2C隐形牙套品牌toothsi。

对于主动“走出去”的产业链外溢本身不是坏事。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恒源认为,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向东南亚输出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并不代表中国失去了原有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而是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疫情终将过去,世界从此不同。

目前供应链紧张的影响已经渗透至医疗行业,我们对此既不能麻痹大意,也无需感到过度悲观,中国的崛起受益于这个经济规律,崛起之后也必然要面临这个规律的考验。

参考文章:

1.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cons-products/durables/philips-to-invest-rs-300-crore-hire-1500-people-in-india-says-global-ceo-frans-van-houten/articleshow/84974877.cms

2.与越南相比,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印度——第一财经
3.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远传研究所
4.龙象之争:平常心对待产业链转移——秦朔朋友圈
5.中国产业链真要“出走”吗?——香帅的金融江湖
6.https://www.investindia.gov.in/production-linked-incentives-schemes-india
7.https://health.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harma/wipro-ge-healthcare-launches-rs-100-cr-facility-under-pli-scheme/90570835
8.https://www.siemens-healthineers.com/en-in/press-room/press-releases/pr-20220404-hc
9.洞察 | 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火石创造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