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离“美国式创新”究竟有多远?
来源: 沈宇婷 动脉网 2022年04月20日 16:57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3年在专利数量上称冠全球,且与第二名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再聚焦都高校,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超过25万件,其数量远超美国。

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转化率。据数据显示,美国在90年代初期科研成果转化率就已攀升至80%,即便是到了现在,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率仍然维持在50%以上。

但中国实际转化率却低于10%,离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医疗领域转化率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那么,中国在医疗创新上究竟和美国还差在哪呢?

差距一: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美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设有专门的科研部或者研究中心,里面的医生90%的精力都在自身的研究上,临床方面参与不多。但国内医生大都更加专注于临床,真正愿意走到实验室的是极少数。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内考核指标主要是以临床为导向;

二是医生长期与临床捆绑,很难再抽出时间投入科研;

三是医生科研能力不够,能孵化出前沿创新成果且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微乎其微。

另外,国内绝大多数医疗企业在创新的意识和投入上都与美国的差距明显;在创新药产出上,中国与美国在研新药数量相差达到44.6个百分点。

差距二:政策导向不精准,“管得太多”浪费时间

《拜杜法案》自通过以来,已推动美国经济产出提高了1.7万亿美元,支持了590万个工作岗位,并帮助催生了14000多家医疗相关的初创公司。

《拜杜法案》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由政府资助研究产生的成果权利默认由大学保留;二是高校享有独占性专利许可;技术转移所得应返归于教学和研究,三是发明人有权分享专利许可收入;四是政府保留“介入权”,特殊情况下可由联邦政府处理该发明。

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实际效益却并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管得不够精准”,并不能解决其真实痛点。二是“管得太多”,原本的“推动力”反倒成为了科学家前进的“阻力”。做任何动作都需要走程序,但由于审批流程过于漫长,科研成果往往会错过最佳进入市场的时机。

差距三:专业人才匮乏

“科学家+职业经理人”的创业模式不完善

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如何与市场更好地接触,如何将自身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这都是非常具体且棘手的难题。这就需要科研机构站出来了,而站在科研机构背后的其实是“技术经理人”。

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在我国极为紧缺。这不仅体现在绝对数量上,还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也就是技术经理人的专业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明显。

差距四:市场链接不够,评估和资源都是难题

国内科学家和科研机构长期处于以科研体系为主的封闭环境,很难触达到市场资源,因此也很难站在市场的角度,对自身科研项目进行精准评估

差距五:创新生态体系待完善

“产学研”链条尚未打通

医疗领域的创新转化非常讲究团队协作,需要政府、科研院校、投资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但从国内来看,这些创新主体其实并没有很好的链接,目前大都是“各自为政”

在医疗创新与转化方面,我们当前与美国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认识到差距,认识到眼前的问题,并开始着手解决,是我们当前在医疗创新转化的重中之重。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