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点燃国产替代,致力弯道超车
来源: 医疗器械创新网 2021年12月31日 15:14

近日,浙江之科立上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估值1.2亿元人民币。据悉,之科立上正在研发的细胞内镜是一种超高倍率放大的内窥镜,能够在体内直接观察到染色的细胞核。

内窥镜行业是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行业,涉及多个领域,综合了传统光学、材料、精密机械、电子、数学、软件开发、人体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内窥镜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通过手术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可直接看到有关部位的情况。随着临床多样化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也经历了多次的迭代更新,从硬性内镜到纤维内镜,再到电子内镜,基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内窥镜市场极为庞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内窥镜销售额254亿,预计到2024年,中国内镜市场规模将达到423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我国内窥镜行业起步晚,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奥林巴斯等国外先进内窥镜企业占据了国内内窥镜的大部分市场,国产厂商市占率仅5%左右。


起步晚不代表发展慢


内窥镜市场景气度高,国家和各地方通过相应政策促进内窥镜企业发展,推进国产替代化进程,促进行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内窥镜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10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21亿元,CAGR达到16.7%,高于全球增速。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医用内窥镜市场中国产品牌仅占5%,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27.7%。在几乎是外资厂商垄断的国内市场,渗透率从5.6%提升至27.7%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国产品牌在扩张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海外市场。海关总署统计的内窥镜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内窥镜进出口金额逐年增加,且进出口差额比例逐渐缩小。


多元化发展,多点开花


内窥镜的核心部件包括镜头、图像处理器、图像传感器、光源。图像处理染色技术上,除奥林巴斯等企业的NBI、AFI、IRI、双焦点放大技术之外,国内企业也自主研发新的染色技术,比如开立医疗的VIST技术。

图像传感器在市场上可分为电荷耦合原件(CCD)和金属氧化半导体元件(CMOS)两大类。CCD传感器具有解析度高、动态范围广、失真度低、感光度高等优点,但制造难度大,且核心技术被国外巨头长期垄断,价格高昂。CMOS体积小、耗电量低、成本低、系统整合度高,打破了CCD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绝对垄断。CMOS相较于CCD,能耗低、噪声小,虽然成像水平稍微逊色,但也接近CCD。重要的是CMOS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并未被少数企业垄断,使得供给端呈现多元化竞争,中高端货源相对充足。国产品牌开立医疗和上海澳华就绕过了CCD图像传感器,使用CMOS技术,且所采用的CMOS均为外购。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CMOS技术的研发方面差距较小,有望在CMOS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搜索关键字“内窥镜冷光源”,发现已有91个产品获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方向研发,多点开花,国产内窥镜的繁荣多彩指日可待。

道阻且长,未来可期


传统内窥镜尤其是软镜研发壁垒极高,技术壁垒、市场渠道壁垒等持续筑高行业护城河,新进入的企业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技术突破。但内窥镜行业的发展伴随着需求的多样性,促进了研究技术的多样化,融入了新的血液。2018年12月,奥林巴斯因为十二指肠内窥镜感染问题,被罚款近6亿。内窥镜由于结构复杂,消毒清洗不彻底,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基于传统内窥镜的生产成本、消毒成本、场地使用成本、使用周转频率等因素,一次性内窥镜应运而生。华芯医疗一次性支气管镜产品自2020年上市以来获得爆发式订单、普生医疗的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是国内第一款通过美国FDA许可的一次性电子软镜……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一次性内窥镜的研发创新上几乎一同起步,一次性内窥镜将会是国内内窥镜企业的发展契机。

目前,综合多种新技术、迎合多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新型内窥镜。超声内镜既可以直接观察腔内情况,又可以实时超声扫描获得管道壁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内窥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EOCT)可提供病理级图像,主要用于早癌筛查和内镜手术的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在传统内窥镜这一赛道上,国产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追赶国外企业。但是,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多样化的需求导向,国产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创新型内窥镜研发方面相差不远,相信这也是国产内窥镜企业弯道超车的罕见机会。

内窥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道阻且长,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编辑:王馨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