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球囊全球销量70.7万件,大中华区第一大血管介入企业“冲刺IPO”
来源: Eshare医械汇 作者: 小创整理 2021年10月20日 15:27
港交所近日披露,血管介入器械公司业聚医疗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业聚医疗一家专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介入器械领域的医械开发商及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PCI(冠状动脉)、PTA(外周血管)手术的球囊和支架。
作为大中华区第一大血管内介入器械开发商及制造商,PCI球囊2020年的全球销量达约707,000件。凭借着其在血管介入的领先地位,IPO前夕,公司于2021年4月、6月分别开展A轮、A-2轮融资,短期内连续两轮融资,充分体现了投资机构对其所在赛道未来潜力的看好。
心血管疾病是第一杀手,其中外周动脉疾病占据半壁江山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心脏和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供血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四肢供血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0年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分别约占全球心血管疾病的28.8%、52.0%及18.5%,可见外周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壁的斑块积聚引起的,冠状动脉是向心脏供应血液的动脉。随着人口老龄化,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
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由四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外周动脉疾病下肢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大脑某个区域因缺血或出血而暂时或永久地受到影响以及一条或多条脑血管参与病变过程的所有疾病。考虑到全球人口老龄化,未来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多。
支架集采后,PCI手术存3倍增长空间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取决于其症状、心脏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法有三种: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由于PCI手术时间短、手术创口小、能重复放置等优点,因此通常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
PCI手术器械主要包括标准球囊、刻痕球囊、CTO球囊、药物涂层球囊、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及微导管。
随著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创新的加速,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医疗器械的质量和重要性得到提高,在全球市场上实现更好的渗透。
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PCI手术仍然处于稳健增长阶段。目前PCI手术量已从2015年的567,600例增至2020年的929,500例。冠脉支架集采后,支架均价从1.3万元将至700元左右,患者手术费用的大幅降低,推动PCI的潜在需求快速释放,预计2030年PCI手术量将增至3.1百万例。
不过随着支架、球囊等传统产品的集采,传统产品收入规模大幅减少。以国内最大的冠脉支架生产企业微创医疗为例,2021上半年亏损1.15亿美元,主要是由于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冠脉支架全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带来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销量大幅上升,未能完全弥补其收入和毛利的同比下降。同样,以冠状动脉介入的球囊作为第一大业务的业聚医疗近年来收入规模也逐渐下滑。
集采的开展倒逼企业转向创新研发,“介入无植入”产品迎来快速放量机遇。乐普医疗2021年半年报显示,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等)实现营业收入36,386.6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1.55%。
外周介入是未来增长引擎,潜力比肩PCI
随着心血管行业集采的推进,相对成熟的冠脉介入领域陷入“内卷”,外周介入逐渐成为新的掘金热土,正在以不可忽视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0亿元。
外周疾病分为外周动脉疾病和外周静脉疾病,有着庞大的患者基数。其中外周动脉疾病所涉及的范围广阔,包括除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以外的所有动脉疾病,患病率约占心血管疾病的52.0%。
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三种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介入治疗通过相关介入器械的应用撑开阻塞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主要包括球囊、支架、取栓导管等器械。
过去外周介入市场潜力尝尝被忽视,市场渗透率并不高。外周介入市场也一直被进口巨头占据,2019年数据显示,美敦力、巴德、波科等占有90%的市场份额。
集采开展后,国产企业创新的焦点逐渐聚集到外周介入领域。据了解,目前至少有24家国产创新企业押注神经介入领域,其中“外周DCB市场一哥”先瑞达医疗已在港交所上市。
随着国产技术进步,中国企业加速崛起,外周介入市场将进入加入加速周期,相信未来话语权也将逐步回归国产企业手中。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