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医保局连发3条回复,再次回应支架紧缺问题
来源: Eshare医械汇 2021年09月09日 14:19

支架断货?联采办回应“供应充足”

9月8日,国家医保局连发三份文件回复集采问题,分别为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698号、0696号、0256号提案答复的函,涉及完善集采提案、建立耗材集采利益成果“回哺”机制等。
集采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目前高值耗材国采“第一单”冠脉支架已于2021年1月起在全国落地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时不时传出支架缺货的报道。近日又有媒体发文称“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直指支架紧缺的情况,引起业内热议。
对此,9月6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联采办)回应“中选产品供应充足”,并披露冠脉支架集采中选结果实施情况。
文件内容显示,2021年1-8月,医疗机构共使用中选产品110万个,相较集采前去年同期数量(71万个)增长54%,使用总量已超过全国全年协议采购量(107万个)。
2021年1-8月,中选企业已出厂供应中选支架198万个,达全年协议采购量的1.8倍以上,为医院实际使用量的1.8倍。出厂供应量扣除医疗机构使用量后,流通和库存等环节达88万个,供应充足。各种规格的支架均有库存,各种长度、直径规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厂供应结构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从数据来看,目前支架总体供应上,并不存在缺货的情况。另外相关企业也表示仍在积极加班加点生产,能够满足医院的使用需求。
如国产企业蓝帆医疗表示,今年1到7月的供应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已完成了协议采购量。目前仍处于正常供货中。进口企业美敦力也表示,一直在积极配合采购中心的总体安排,保证中选支架的供应。

个别型号紧缺,背后原因何在?

从上述数据来看,支架供应大于采购需求。但联采办也提出,目前确实存在个别型号支架临时性紧缺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紧缺情况呢?
联采办表示集采改变了原有流通模式,生产、配送与使用方对集采模式的变化尚在磨合中。
1、生产方
目前中选企业供应支架数量已达全年协议量的1.8倍以上,且上文中提到的蓝帆医疗、美敦力等生产企业供应充足。所以在生产上,并不存在生产企业由于价格低而不愿生产的状况。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此前华北制药就因产能不足出现国采断供被罚的情况,所以继续保证产能也是支架厂家面临的重大考验。
2、配送方
集采前支架价格虚高,支撑了配送企业提供“随叫随到”、随时补货加赠送的“保姆式”服务。集采后支架价格骤降,没有高额利润,配送方服务动力不足。
业内人士也表示,医院会出现支架缺型号的现象,例如不供应长支架,或有的型号一个月只供一次货。
3、使用方
集采品种价格平进平出,医疗机构收入明显减少,报量或者采购积极性不足。因为集采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完成约定采购量,否则将受罚。完成约定采购量后,医疗机构更愿意选择集采外的高利润产品确保更高的收益。所以医疗机构在报量环节或会存在少报现象。
对此,国家医保局在最新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696号(医疗体育类059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将通过积极落实结余留用政策、协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等三个方面来完善医疗机构激励制度。

药物球囊非正常增长,被“点名”

除了支架供应问题,联采办还指出,监测发现,药物球囊虽然使用总量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这既有临床发展的合理增长,但不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导致。
药物球囊的快速增长,从乐普医疗的业绩报告中也能得到体现。乐普医疗2021年半年报显示,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等)实现营业收入36,386.6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1.55%。
支架集采后均价降至700元左右,而药物球囊价格在2万元左右,近30倍差价。推广高额的药物球囊来弥补集采损失自然成了更多医疗机构的选择。
对此,联采办提出将规范药物球囊使用,推动地方开展药物球囊集采。
此前药物球囊曾在广东被集采,平均中选价13191元/个,平均降幅44.45%。随后,上海、北京也将药物球囊纳入集采范围。联采办的回复,也就意味着药物球囊集采进一步加速。

作为首个国采试水的耗材品种,冠脉支架集采为其他耗材品种积累了经验。支架供应配送环节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后续集采机制监测的重点。
从即将到来的关节国采规则中,也能看出集采运行机制在逐步完善。如在报量分组环节,就确保了全国供应的企业将被分到更大体量的A组。方案中明确了提出伴随服务,以助于中选产品的顺利供应。另外首次上线耗材登记系统,要求企业实时向国采办报送中选人工关节的库存数量、供应量流向、医疗机构入库数量等信息,并将统计人工关节的翻修率、不良反应等数据,逐步形成集采的良性循环。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