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遍地哀嚎,药械集采的终局将会怎样?
来源: 雪球 作者: 火鸟台风 2021年08月30日 11:06
上周,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断供被罚消息刷屏,这应该算集采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借此我们可以聊聊集采未来的走向 。
单纯从经济学的逻辑上探讨一下集采这个问题。如果100块的药,降到70块,那么问题不大,但如果降到1块钱,甚至几毛钱,能不能保证质量跟100块时一样?药的名字可能没变,工艺上会不会调整和精简,原料会不会变差?
没有谁是慈善家,如果把质量不一的药品,放到一起竞争,价低者得,那么一些质量好但成本高一点的药就没有生存空间,结果就是停产。
虽然药品的本质是一个结构式,过了专利保护期大家都能做,但为什么原研的效果还是比仿制的高?为什么仿制药之间,疗效也有一些差距?毕竟他本质还是个工业品,配方大家手上都有,但是原料差别和工艺差别仍然存在,这里下的功夫不同,生产出来的药效也就不是100%相同。
质量好的,稍微贵一点,是人之常情。买件衣服,喝杯奶茶,价格尚有区别,为什么这些不一棍子打死,衣服全卖十几块,奶茶全1元一杯?贵的全部淘汰。。。如果那样,就问你穿吗,你喝吗?
假如一直按价低者得的思路进行下去。质量好的一些药永远的退出了市场。医保局真的节约了成本吗?
用差药,用的久,疗效差,医生成本,床位费,检查费,各种成本都会上升。原来几百块能解决的事,可能得花几千,医保的钱都被谁赚了?一味的杀药价是不是真能降低医保费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几年一些地方搞的低价摇号的保障房,摇到的都像中了大奖,因为远低于市场价。那么他们真的赚到了吗?不久前就听到了保障房掉灰漏水漏风的报道,赚没赚到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集采的初衷是什么?是让良币驱逐劣币,是让百姓用上好药,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更不是让老百姓无好药可用。
集采想干是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收入、剿灭灰色地带,让出厂价更贴近于终端价,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杀的是肥的流油的中间环节,而药企本身不该成为绞杀的对象。
集采最终想达到的效果就是:
第一、百姓终端价大幅改善,而药企出厂价下降不多,能保证质量,有钱赚。第二、 帮助国内药企完成国产替代,提高市场份额,迫使国外强势药企让利或让出部分市场份额。
但执行过程中,会不会过激,产生相反的效果?但如果过头了,那么未来一定会纠偏。
灵魂砍价砍的是爽,但医保的总费用是不是真的降低了,百姓的负担是不是真的减轻了,这就要长期观察了。有没有可能这部分减轻的负担远远不如别的地方增加的负担?砍多少,是一个技术活,砍价不能砍掉了质量,要避免按下了葫芦起了瓢。
药品尚有一致性评价可以参考,那医疗器械本质上属于制造业,没有一致性评价,集采就更应该按质量来分级。
尤其是高端创新型医疗器械,本质属于高端制造业,更是被国家十四五规划大力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宝马和奥拓永远不会放一起比价格,价低者得,质量不同的地方,价格就没有可比性。
所以某些高精尖的且能走出国门、差异化很大的医疗器械不具备集采的基础和可能,强行集采只会适得其反。付出的各种成本和代价可能远超产品降价带来的好处。
阿莫西林是一款好药,但很多地方已经停止生产。硝酸甘油,治疗心脏病的突发救命药,便宜的很,但却被药房越炒越高。鱼精蛋白正常价格10元一支,曾被黄牛炒到上万一支。拜唐苹集采后更是一药难求(60多降到5快多),有患者给市长写信:以前贵的时候哪里都可以买到,现在便宜了却买不到了。
救命药,好药买不到,用不上。就需要更久的治疗时长,更多的医生护士精力,更多的检查和更多的床位。医保费用究竟是下降了还是提高了,值得思考。
理想的终局形态:
利好创新药企和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三费(主要销售费用)大幅降低,收入和利润双增,产能提升,工艺优化,从而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不断增强,最终有与国际巨头一战之力,抢占国际市场。
缺乏创新力且药效不佳,药价却贵的药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断创新的药企和不断改善工艺的器械企业越做越大,产生规模效益,成本降低,效益提升,最终反哺社会。
百姓看病得到实惠,用的药越来越好,器械质量越来越高,看病周期变短,次数变少,医保费用显著下降,人的寿命反而增长。
不会全行业利空,也不会全行业利好,有机遇也有挑战,错的会纠偏,不会一棍子打死,因为大家的终局目标是一样的。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要更大,因为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增量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量需求,全球有多家百年药企(包括医疗器械公司),别的行业我不知道,但百年药企相信我们也会有。
集采不会一路向左,市场和政策终会回归理性。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