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10亿对赌将至,微创押注重组自救!

日期:2025-07-18
浏览量:2228

7 月 17 日,微创医疗再发公告:2025 年上半年集团收入同比下降不超 4%(剔除汇率影响),除手术机器人外,其余主要业务均出现下滑或增速放缓。

在财务方面,公司预计期间将录得不超过1.1亿美元的亏损相较于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亏损1.07亿美元,亏损幅度有所扩大。公司仍在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和非核心业务处置,以提升运营效率并积极管控各项费用。

而就在前一天(7 月 16 日),这家连续五年亏损的企业刚发布《有关建议策略重组心律管理业务的不具约束力建议》,拟将 CRM 业务与控股子公司微创心通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企业在债务与融资间的艰难平衡 ——2024 年 7.43 亿美元短期偿债高峰曾将其推向舆论焦点。虽有高瓴资本 2 亿美元可换股贷款 “输血”,但附带的业绩对赌如悬顶之剑:2024 年亏损需控制在 2.75 亿美元内(已以 2.68 亿美元完成),2025 年需缩至 0.55 亿美元,2026 年需盈利 0.9 亿美元,否则将面临提前偿债。

更紧迫的是大股东大冢控股(持股 20.87%)传闻出售股权,以及微创心律上市对赌即将到期。这场重组,既是业务整合的选择,更是应对危机的赌注。


CRM 业务解析:增长瓶颈与整合逻辑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1 年,前四大跨国巨头占据了 CRM 器械市场 97.5% 的份额,微创心律以 1.8% 的占比位列全球第五

作为全球第五大 CRM 器械供应商,微创心律(CRM Cayman)核心产品涵盖心脏起搏器等,2024 年营收达 2.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其中,国际心律业务收入 1.9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国内心律业务收入 0.2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占总营收的 11%

微创心律的主战场” 集中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2022 年该地区收入占总收入的 86.8%。但在国内市场,外资品牌长期垄断的格局下,其渗透率多年来难以突破,叠加毛利率下滑,独立发展已显乏力。

而微创心通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布局恰好形成互补—— 其 TAVI 瓣膜已获得多国认证,出海进程顺畅,左心耳封堵器也已取得 CE 认证。这种产品协同性让重组水到渠成:通过共享研发与渠道网络,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构建从心律失常到瓣膜疾病的完整解决方案。


战略意义:从业务整合到资本破局

微创医疗将占比 21.4% 的 CRM 业务并入占比 4.7% 的微创心通,既能实现微创心律 借壳上市,又能大幅扩大微创心通的营收规模。

当前微创心通市值 6.22 亿美元,CRM 业务独立估值约 15 亿美元,合并后整体价值有望突破 20 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为破解微创心律上市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 其 2023 年 月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请已因超期失效,重启流程至少需要 个月,距 2025 年 月 17 日的对赌期限已时间紧迫。若整合后以新主体推进上市,或可规避 1.4 亿美元的赎回风险。

对于此次 CRM 业务合并重组的理由,微创医疗也作出详细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 建立心脏病产品平台,通过多元化产品及管线提升集团全球市场开发能力;

  • 共享国际营销及销售渠道,为两项业务创造协同效应,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强大的据点及影响力;

  • 借助合并产生的互补协同效应,扩大业务规模及增长潜力,提升收益、盈利能力及现金流,优化资金运用效率及集资能力;

  • 提升资本市场对两项业务价值及增长潜力的认可。

 

子公司现状:分化格局下的资源倾斜


目前,微创医疗共有 6 家上市公司,业务范畴广泛,2024 年各业务营收占比如下:

  • 骨科医疗器械,占比 24.5%(由母公司微创医疗负责);

  • 心律管理(CRM),占比 21.4%(由待上市的微创心律负责);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占比16.3%(由 2019 年登陆科创板的心脉医疗负责);

  • 心血管介入,占比15.6%(由母公司微创医疗负责);

  • 神经介入,占比 10.4%(由 2022 年港股上市的微创脑科学负责);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占比 4.7%(由 2021 年港股上市的心通医疗负责);

  • 手术机器人,占比2.2%(由 2021 年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负责);

  • 其他业务,占比3.8%。

从发展态势来看,微创系子公司呈现冰火两重天微创机器人 2025 年上半年综合订单量累计超 130 台;而心脉医疗净利润同比下滑 10.5%-24.8%,部分业务仍面临压力。这种分化让资源向 CRM 与微创心通的整合倾斜更具合理性 —— 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标杆业务,反哺集团整体发展。


对赌压力下的突围路径

面对双重对赌考验,微创医疗已启动组合应对措施:2024 年通过资产处置与成本精简回笼资金,2025 年出售微创机器人股权套现 4.68 亿港元。但核心仍在业务突围:除 CRM 重组外,计划剥离非核心业务,推动心脉医疗等进行二次融资;技术端加速 SPACE-HP ICD 等国产替代产品上市。

这些动作能否见效,需关注两个关键:合并后能否如期减亏至 0.55 亿美元内;微创心律上市对赌能否通过重组延期。若两者落空,7.13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将难以覆盖 1.4 亿 + 3.1 亿美元的潜在赎回支出。

这场重组既是业务协同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对赌的无奈之举。你认为合并后的业务能如期达标对冲赎回风险吗?微创心律的上市困局是否还有转机?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转载请标注以上来源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往/期/回/顾


GE重大人事变动,新总裁“五一”到任!


巨头混战!谁能拿下BD2000亿“大蛋糕”?

卷哭同行,联影再包揽1.13亿大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