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奥特曼正式杀入脑机接口!非侵入式技术挑战马斯克

日期:2025-10-29
浏览量:22105

通过开颅手术植入芯片,还是利用声波技术无创读取脑信号?脑机接口领域的两条技术路线正迎来关键对决。

10月下旬,奥尔特曼悄悄创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Merge Labs浮出水面,并邀请屡获奖项的生物分子工程专家米哈伊尔·夏皮罗加入。

这一举动被视为与马斯克的Neuralink正面竞争。不同的是,奥特曼选择了非侵入式技术路线,试图通过声波和磁场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交互。

技术路线

无创与有创的本质差异

Merge Labs与Neuralink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为侵入性。

Neuralink目前的方案需要开颅植入电极,让信号直接与大脑神经元交互。任何脑部手术都存在风险,对普通人而言,仅为了“用意念玩手机”去接受开颅手术不太现实。

相比之下,Merge Labs走的是非侵入式路线。

夏皮罗长期深耕神经成像与控制的非侵入性技术,核心研究方向是通过超声波与人脑交互,从根本上规避了Neuralink 式的开颅操作。他还提出通过引入基因改造脑组织的思路,让其能对超声波做出针对性反应。

这一技术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夏皮罗曾于2018 年、2019年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相关论文,为非侵入式脑机交互提供了重要支撑。

医疗应用

脑机接口的当下与未来

Merge Labs引发关注的同时,中国的科研团队也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0月下旬,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正式启用。

该平台成功实现微米级结构功能特征的在体无创高时空分辨全脑解析,为下一代高性能脑机接口研发提供关键支撑。

这一平台既可同步开展核磁成像与脑电记录,精准捕捉脑部活动的细微变化,又能通过超声、电刺激技术对脑部进行精准调控

在医疗应用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已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浙江,一位61岁的完全性截瘫患者在今年3月接受了国内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后,两个月后便可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脊髓损伤这一度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医学难题,脑机接口技术为患者带来了重建功能的希望。

另一位饱受癫痫折磨的患者,在接受植入式国产闭环自反应神经刺激器Epicure手术后,发作频率大幅减少。这枚由杭州佳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刺激器被植入颅骨,能够实时监测脑电活动,在第一时间抑制、反馈、刺激癫痫症状,阻断病灶信号。

产业化挑战

技术成熟度与泡沫风险

脑机接口技术在发展中面临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预期脱节的结构性风险[1]

根据技术成熟度等级(TRL)框架评估,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运动想象、P300等主流BCI范式普遍停留在TRL4-6阶段,缺乏TRL9的稳定应用[1]

具体而言,EEG-BCI等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TRL范围在3-6之间,仍处于实验验证和小规模人群试验阶段[1]

其核心优势是安全、成本较低易用,但面临空间分辨率信噪比低带宽低解码能力有限等问题[1]

有研究指出,BCI技术存在泡沫风险,源于BCI定义泛化、解码性能导向、转化节奏失衡及术语滥用等四维错位,致使科研资源错配与公众认知偏差[1]

政策支持与未来前景

在产业化挑战面前,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

2025年3月,中国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设立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取出费等价格项目。

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路径已经铺好。

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在2025年加速落地。

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中提出,突破脑机接口电极、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世界领先的智能脑机系统。

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2030年至2040年间,脑机接口在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的潜在规模分别为150亿至850亿美元和250亿至600亿美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脑机接口领域相关成果的不断突破,2025年有望成为脑机接口应用的关键一年,技术迭代将迎来大规模爆发,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人机融合的未来

从奥特曼的过往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对脑机接口的期待。

2017年,他就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硅谷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讨论人类和机器将在哪一年融合(或者如果没有融合,人类将在哪一年被高速改进的AI或基因增强物种超越)。大多数猜测似乎集中在2025年至2075年之间”。

他当时预言:“基因增强终将出现,脑机接口终将出现……我们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设计自己后代的物种。”

Merge Labs的公司名称正是源于硅谷流行的“融合”(the merge)概念,指的是人类与机器的深度结合。

对于两位科技大佬的技术路线分歧,有专家指出,“AI一定会加速脑机接口的发展,脑机接口也会反向给予AI发展更多的助力。”

“人工智能只是智能科技的一种形态,人脑智能并不会在AI的冲击下变得毫无意义,人和机器如何和谐共存,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永恒的命题,人机混合智能形态将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

脑机接口的未来可能不会只有一条技术路径。在医疗康复领域,非侵入式设备已帮助偏瘫患者完成抓握、放置小球等精细任务;侵入式技术则让完全性截瘫患者重新站立。

随着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技术单独立项,明确收费标准,一条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路径已经铺开。下一个突破可能在医疗诊断、康复治疗乃至人机交互的各个场景中爆发。

参考文献:

[1]:Fu Y, Lu H. [Technical maturity and bubble risk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Considerations from research to industrial translation].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Zhi.2025Aug 25;42(4):651-659. Chinese. doi: 10.7507/1001-5515.202507053. PMID: 40887178; PMCID: PMC12409503.


图片
图片

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注册、上市、融资、落户等关键阶段需专业支持。医疗器械创新网深耕行业,可提供合规梳理、投融资对接、落户规划等解决方案。有需求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微信,携手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图片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转载请标注以上来源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图片

往期推荐

财务造假,医械龙头企业退市倒计时

迈瑞,再次出手!

奥林巴斯,新品

苏州这一械企,拿下近亿元融资!

图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