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万亿美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人才、研发、资本大流通!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2020年04月01日 09:45

自2010年以来的十年,生物科技股票市场指数上涨了约500%,被誉为生物学和医学的“黄金时代”。


生物科技的成功归功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并购


并购对整体生物制药生态系统的有益影响是深远的。


在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中,并购作为配置资源的有效工具,有助于解决行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冗余和官僚低效的问题,有效提高整个行业中稀缺的人才、研发项目和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创新。


并购下生态系统的暴涨逻辑


并购在生物制药行业是无处不在。近一年来,生物制药行业见证了几起大型并购交易:BMS收购Celgene(740亿美元)、Takeda收购Shire(620亿美元)、AbbVie收购Allergan(630亿美元)


并购常常被誉为“胜利”。


然而,大型并购很少受到好评。权威人士及监管机构常常表示大型并购交易破坏了价值,分散了研发团队的注意力,消灭了新兴竞争对手、且对药品定价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如果从并购整体生态系统效益来看,尤其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并购,总体来讲更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更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因为在生物制药行业层面上,人才、研发、资本经常存在固化以及分配不当。而并购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


① 加速人才流动


与许多研发密集型行业相比,制药业的分散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0%。


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组成大大小小的研发团队,追踪数十个新的和已知的靶点,并开发针对这些靶点的新药。众所周知,研发失败率非常高,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非常高昂。


一旦药物上市,又需要配备大量的医药代表等人员将药物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这些都导致了大量冗余和过度竞争。


并购整合对合并后新公司的破坏性影响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存在的,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对人才库的流动带来的催化作用是大大有益于整个行业的。

大大小小的并购都有助于生物制药人才市场的流动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9年-2013年的五年间,大型制药公司在美国裁减了至少15.6万个工作岗位。其中许多人从事研发工作,这其中许多人进入了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CRO合作伙伴或生物制药生态系统的其他玩家企业中。


从制药公司获得人才是初创生物技术公司的命脉。初创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大多数管理团队都曾在大型制药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


以国内的创新企业为例:


▲创新企业创始人曾任职大型制药公司


来自被收购公司高管的流散,对于这些初创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 十年前,当赛诺菲以超过201亿美元收购健赞(Genzyme)、武田制药88亿美元收购千禧制药(Millennium)、辉瑞680亿美元收购惠氏(Wyeth) 时,就出现了人才的大规模迁移。

  • 新近被收购的夏尔新基的团队成员,也开始在人才市场上流动。


大型并购无疑增强人才市场的规模和整体流动性。


而规模较小、又更为频繁的并购交易,对这些人才流动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循环利用连续创业者,为新的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种子。毕竟,有着成功创业经验的人才也属于市场稀缺。


简而言之,大大小小的并购都有助于在人才市场中创造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能更好地将潜在候选人的技能与公司的能力需求匹配起来——从长远来看,这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创造出更高效的人才配置。


② 带动研发管线重组


完成并购后,新实体的研发管线投资组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型并购中,两个公司合并常常为项目和投资组合的优先级划分带来了新的视角。


在决定继续投资、扼杀以及启动哪些研发项目的过程中,新视角常常会带来更好的决策。


比如,吉利德以49亿美元收购肿瘤免疫研发公司Forty Seven。Forty Seven为吉利德提供了一种中期免疫肿瘤资产以及两种临床前药物。这项并购让吉利德将其重心强化在肿瘤免疫学领域,也是吉利德重建中后期产品线的重要的一步。


新视角也常常带来研发管线的洗牌。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并购之后,通过研发管线的审查,一些研发管线会被释放出来。而这些被剥离的潜在的、有趣的非战略资产往往会被其他制药公司或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瓜分,甚至一些新的初创公司会围绕着这些剥离资产展开研发。


  • 早在2012年,Tesaro以70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首付款从默沙东买下抗癌新药Zejula,后获得了不错的临床数据,一举成为市值60亿美元的公司。

  • 专注于阿兹海默症高风险药物研发的Axovant由500万美元收购GSK的AD“弃儿药物”而成立。


武田、艾伯维、BMS的大型收购之后,许多风投和企业都将目标对准这几家公司,渴望从它们那里获得更多的授权许可机会。


小规模的并购也有助于更研发资产更有效的部署。


受资本的限制,大多数初创公司难以进行广泛的二期或者三期临床。比如,初创公司由于资本短缺,不会在一个项目中运行6个并行的、不同适应症的二期临床试验;但显然,这些并行的临床试验有助于加速新药筛选和上市。


资金充裕的大型制药公司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多种适应症并行进行临床试验对它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这个时候,并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大型制药公司通过并购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从而可以获得这些生物技术公司的优势资产,并为这些资产注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创新药物带给全球范围内最广泛的患者群体。


除此之外,一款新药从想法到上市,通常曲折而漫长。多年来,遇到临床上的失败从而被弃置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个时候,新药项目“坚定的守护者”或许能够力挽狂澜。


并购能够将新药研发项目交到项目本身“坚定的守护者”手里,从而让这些项目能够更好地发光发热。


新基的第二代JAK抑制剂fedratinib与其发明人John Hood博士,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fedratinib发明人是John Hood博士,开发权利最早归TargeGen公司所有,Hood博士则担任TargeGen公司的首席科学官和fedratinib的研发负责人。


2010年,赛诺菲5.6亿美元收购了TargeGen,将Fedratinib收入囊中。


2013年11月由于临床试验中出现了罕见的韦尼克脑病并发症,FDA叫停了fedratinib的临床研究,赛诺菲最终放弃开发fedratinib。


听闻赛诺菲放弃开发fedratinib之后,John Hood新成立了Impact Biomedicines公司,几乎没付什么代价便从赛诺菲那里取回了fedratinib的开发权利。并通过详细的数据检查,发现韦尼克脑病副作用可能与患者的维生素B1缺乏有关,后续临床中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B1避免类似副作用的发生。


2017年8月,FDA撤销了fedratinib的临床暂停指令。


2018年1月,新基以累计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mpact Biomedicines,获得fedratinib。


2019年8月,新基fedratinib获FDA批准上市。


近10年来,第二代JAK抑制剂fedratinib在四个公司手中辗转,从TargeGen到赛诺菲,再到Impact Biomedicines,最终到新基。如非John Hood博士一直以来的坚持,“明珠蒙尘”的结局几乎是必然。


漫长而曲折的研发道路上,“坚定的守护者”更有助于研发项目通过重重考验获批上市。并购更有效地将潜在候选药物与“坚定的守护者”结合起来,进而推进药物的发展。


③ 释放资本


生物制药行业中,从一个想法到完全市场化的漫长旅程中,资本一直是核心问题。


并购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者资本,从而让这些资本又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并购释放的资本规模大到令人难以置信。医疗行业投资银行Leerink人员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6月-2019年6月,一系列并购活动向投资者返还了近1800亿美元的现金;相对应的,同期通过股权融资(IPO等)向投资者返还的金额却不到300亿美元


并购将现金返还给大量公共机构投资者,同时,并购将“已实现收益”返还给风投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这从行业周期上看,刺激了投资人对生物制药领域兴趣,进而会增加“烧钱”的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使得生物技术公司更容易进行IPO上市。


数据显示,在过去8年里,对私营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投资增长了3倍,达到每年200亿美元以上


通过释放资本,并购使投资者有机会重新评估其资本配置,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本配置的流动性和效率。在这种环境下,创新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


生物制药并购频繁,8年超1万亿美元


根据BMO Capital Markets的数据,

  • 2019年,生物制药有近26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活动;

  • 而在过去的8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并购交易。


▲2012-2019年度生物制药领域交易额(数据来源:BMO Capital Markets)


而针对生物制药研发阶段的并购交易,在2019年达到了450亿美元,与2015年和2018年的繁荣时期类似。


▲2012-2019年度,研发阶段生物制药领域交易额(数据来源:BMO Capital Markets)


简而言之,近年来,生物制药领域发生了大量的并购交易。


2020年3月2日,吉利德宣布以49亿美元收购肿瘤免疫研发公司Forty Seven,为2020年开了个好头。


当然,疫情的全球扩散,目前看来,会严重影响到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进程——辉瑞普强和迈兰的并购就因为疫情不得不推迟。


但等到疫情过去,新一轮并购带来的行业整合、资源重置,将会重启。


并购让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研发管线、资本加速度流动,推动行业的重置和升级。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把握好并购带来的机遇,或许将迎来不一样的新篇章。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